開展教育扶貧,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你怎樣提高脫貧的能力
- 家庭教育
- 2022-07-01 12:58:48
作為當代青年大學生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我們應該學習怎樣的精神?
一是時代功能。脫貧攻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標志性指標,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yōu)勢,凝聚著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心血。
在這場史無前例的戰(zhàn)斗中,總書記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zhàn)略高度,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作出一系列新決策新部署;眾多有情懷有擔當的基層干部,無私奉獻、艱苦奮斗,無論是在精神還是體能方面都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考驗;廣大人民群眾眾志成城,為脫貧攻堅作出了重大貢獻。
可以說,脫貧攻堅為解決絕對貧困、全面實現(xiàn)小康、推進世界減貧進程貢獻了中國智慧,其所蘊涵的時代意義,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
二是文化功能。精準扶貧是一項具有內在文化功能的行動。精準扶貧的文化功能,一方面體現(xiàn)為通過項目引導和價值引領,向貧困地區(qū)傳播先進文化與先進理念,提升貧困人口的精神素養(yǎng),使其由“傳統(tǒng)人”向“現(xiàn)代人”轉變;
另一方面,通過弘揚改良貧困地區(qū)的傳統(tǒng)文化與習俗,激發(fā)貧困人口自我發(fā)展的內生動力,實現(xiàn)貧困人口物質與精神上的“雙脫貧”。
簡言之,精準扶貧的文化價值可讓先進文化帶動貧困文化、先進精神帶動落后精神,讓貧困人口實現(xiàn)自我革新、自我提升和自我發(fā)展。將這一價值應用到校園里,可以體現(xiàn)傳播先進文化、弘揚傳統(tǒng)文化、豐富物質文化、重塑精神文化的教育功能。
三是育人功能。精準扶貧覆蓋貧困地區(qū)的所有村莊和全部人群,普惠于有需要的每個個體與每戶家庭,凸顯成果共享與利益共享,這是青年學生看得到、摸得著的事實。在思政育人過程中融入這些事例,對于激發(fā)青年學生的愛國熱情,堅定“四個自信”,培育使命擔當與奉獻精神,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
推動扶貧精神進校園進課堂
以責任、擔當、奉獻、探索、吃苦、實干等為內涵的扶貧精神,是培育青年學生積極進取、吃苦耐勞、艱苦樸素、勇于擔當、敢于創(chuàng)新等優(yōu)秀品質的鮮活教材與生動案例。建議將其引進校園,具體舉措如下:
系統(tǒng)性做好頂層設計。今年是決戰(zhàn)決勝脫貧攻堅之年,扶貧工作也進入了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為使青年學生深入了解我國扶貧政策和歷程,明確使命與擔當。
可從頂層設計上做好統(tǒng)籌,有組織、有計劃推進扶貧精神進校園。通過學校團委、宣傳部、相關學院相配合,開展與扶貧干部對話、扶貧政策專家談、扶貧精神榜樣傳、扶貧足跡實踐尋等系列活動,充分發(fā)揮扶貧精神對青年學生的教育價值,培育其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
在精準扶貧中,如何提高脫貧質量?你在這方面是怎樣做的,取得什么效果?
高質量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是提高脫貧質量而不是提高脫貧標準。因此在推進落實的過程中,既不能降低標準、影響質量,也不要調高標準、吊高胃口。確保脫貧速度、數量與質量三者之間的有機統(tǒng)一,從而實現(xiàn)脫真貧、真脫貧。 脫貧質量高不高,關鍵看群眾生活好不好。提高脫貧質量既要突出解決好“票子”“房子”的眼前問題,又要著力解決好“里子”“根子”的長遠問題。最終促進貧困地區(qū)、貧困群眾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如果正在接受義務教育的你是教育精準扶貧機制的受益者,你應該如何去做
將給與的幫助,高效的運用到自己的學習生活中去,并心存感恩,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自立自強,為將來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用自己的所學所獲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如果學校和教育部門安排你去扶貧工作,你如何做才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深入聯(lián)系群眾,突出精準幫扶。群眾利益無小事,一切要從人民群眾的利益出發(fā),當然,扶貧工作更是要求全黨全社會能夠從根本上做到精準,幫助貧困群眾。在開展工作中,要深入群眾,多跑腿,多入戶,多思考,真心實意地為貧困戶著想。
此外,還可以適時開展各項技能培訓,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接受技能培訓,使其掌握工作技能;對于有意向外出就業(yè)人員可以提供就業(yè)信息,幫忙聯(lián)系對方單位已增加就業(yè)機會,進而增加收入。
擴展資料
扶貧工作開展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駐村工作隊員的作用越來越明顯,重要性也越來越突出,農村缺少的是發(fā)展的意識和路徑,農村不是沒有好的東西,但是因為缺少對外溝通的橋梁,導致越來越落后,因此,只有加強對扶貧工作隊員的動態(tài)管理,讓他們發(fā)揮出橋梁作用,那么扶貧才能更成功。
讓主體貧困對象動起來,做得再好的工作,如果貧困戶不參與,不行動,都只能成為表面現(xiàn)象,只有讓貧困戶參與進來才是重中之重,因此關于扶貧我們是牽線人,主體是貧困主體,讓他們真的參與了,動起來了,那么我們就成功了。
作為當代青年大學生,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中,我們應該學習怎樣的精神?
應該學習的精神:
1、為了能讓扶貧真扶貧,脫貧不返貧,就要學那白藕扎深根,莫效浮萍水上漂。急功近利要不得、搞“大躍進”不可取,文件落實文件得杜絕,會議貫徹會議須扼殺。
2、定拿出“繡花”功,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一針一線扎下去、一點一點繡出來;一村一村查擺問題,一戶一戶校準檔卡,一項一項落實幫扶,一筆一筆審核資金;讓政策一條一條落地生根,讓責任一級一級分配到人。
3、還要對已“銷號”的村跟蹤監(jiān)測,對已脫貧的戶跟蹤服務,建立長效脫貧攻堅機制,機構不撤、隊伍不散、干勁不減、持續(xù)發(fā)力;加強脫貧戶的思想教育,讓其摒棄“等靠要”的錯誤心態(tài);增強貧困人口的“造血”功能,加大技術和產業(yè)的扶持力度。
推動扶貧精神進校園進課堂
以責任、擔當、奉獻、探索、吃苦、實干等為內涵的扶貧精神,是培育青年學生積極進取、吃苦耐勞、艱苦樸素、勇于擔當、敢于創(chuàng)新等優(yōu)秀品質的鮮活教材與生動案例。建議將其引進校園,具體舉措如下:
系統(tǒng)性做好頂層設計。今年是決戰(zhàn)決勝脫貧攻堅之年,扶貧工作也進入了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為使青年學生深入了解我國扶貧政策和歷程,明確使命與擔當。
可從頂層設計上做好統(tǒng)籌,有組織、有計劃推進扶貧精神進校園。通過學校團委、宣傳部、相關學院相配合,開展與扶貧干部對話、扶貧政策專家談、扶貧精神榜樣傳、扶貧足跡實踐尋等系列活動,充分發(fā)揮扶貧精神對青年學生的教育價值,培育其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