嫒美直播免费版app下载-嫒美直播永久免费版下载-嫒美直播最新下载安装

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綜合 > 正文

三更出發(fā)是什麼?

為什么古代打仗都不許將士飽餐酣睡,而要人馬半飽?三更出發(fā)

俗話說飯寶神虛,不吃飽人才不會懈怠。曹操曾言譬如養(yǎng)鷹,饑則為用,飽則揚去。 三更在子時,名夜半,又名子夜、中夜等。這是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也是夜色最深重的一個時辰。這是一夜中最為黑暗的時刻,這是無疑是敵人最懈怠也是最利于藏匿偷襲的好時間。

十二生肖中三更起的動物是什么

子時23:1:00;丑1:00-3:00;寅3:00-5:00,三更起的生肖是牛

祝英臺為什么三更出嫁

祝英臺在三月認識了梁山伯。根據(jù)查詢電視劇《梁祝》顯示,祝英臺出嫁時提出了3個要求,分別為三更出發(fā)、踏北斗星辰、過山伯墳前,其中三更出嫁是因為梁山伯與祝英臺在三月相識,是對梁山伯的緬懷。祝英臺,會稽上虞祝家莊人,東晉時期的女性歷史人物。

為啥電視劇上古代打仗都是三更造飯,五更出

這是因為古代戰(zhàn)爭中,由于缺乏現(xiàn)代的通訊和科技手段,信息的傳遞和軍隊的調度都依賴于人力和馬力,因此需要充分利用人體生物鐘和自然規(guī)律,以發(fā)揮最佳效果。 在古代,人們將夜晚分為五個時段,稱為“五更”,每更相隔兩小時。其中,三更是人們睡眠最深的時候,五更是人們起床活動的時候。因此,在古代戰(zhàn)爭中,為了充分利用這兩個時間節(jié)點,往往會選擇在三更造飯,五更出兵。 此外,古代戰(zhàn)爭中,由于缺乏照明和夜間作戰(zhàn)的設備,夜戰(zhàn)非常困難,因此在白天作戰(zhàn)更為常見。選擇在三更造飯,五更出兵,可以保證軍隊在白天到達戰(zhàn)場,為作戰(zhàn)做好準備。同時,也可以避免在行軍途中被敵軍偷襲和劫掠。 因此,電視劇上古代打仗都是三更造飯,五更出,是符

古人常說的:定更,一更,二更,三更....,都指的是幾點?

定更:舊時晚上八時左右,打鼓報告初更開始,稱為“定更”。

古人的一更相當于現(xiàn)在的19點到21點;二更是21點到23點 ;三更是23點到凌晨1點;四更是1點到3點;五更是3點到5點。

三更為子時,正是半夜時分,也是夜間最為寒冷的時候。

古人對白天和黑夜的計時和稱呼都不相同,白天說成“鐘”,黑夜說成“更”或“鼓”。

在古代,城鎮(zhèn)都設有鐘樓鼓樓,晨起要撞鐘報時,所以白天都稱為“幾點鐘”。古人把一夜分為五更,除夕夜的“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就是這個意思。

夜晚巡夜人員打擊梆子,以點數(shù)報時,所以夜晚時間就稱為“更”;有的地方是用擊鼓方式報時,所以夜晚的時間還稱為“鼓”,所謂的“幾更天”或者“幾鼓天”都是這個意思。


擴展資料

鼓樓在元代時是萬寧寺的中心閣,名齊政樓,到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年),它才被改建于現(xiàn)在的位置。如今的鼓樓西邊,還有一條“舊鼓樓大街”。

清朝接用了明朝的全部宮室壇廟,嘉慶五年(1800年)對鼓樓進行過一次大修,再次肯定了它鎮(zhèn)守于全市中軸線北端的位置。據(jù)說當年鼓樓上面安置著二十四面更鼓,每面直徑都有一米半左右,都是用整張的牛皮蒙制的。

1900年“八國聯(lián)軍”入侵時,鼓樓亦被劫掠,如今二十四面更鼓僅余一面,而且鼓面上還留下了侵略者的刀痕。直到1924年以前,鐘鼓樓都履行著向全城居民報告時辰的職責。

鐘鼓樓計算時間的方法

最早,在鼓樓上置有銅鑄刻漏,據(jù)說是宋朝傳下來的國寶。所謂刻漏,就是利用水在不同大小的銅壺中均勻滴漏,而度量出時間來的裝置。

據(jù)說當年的銅漏壺一共有四個,從上到下依次的名稱是:天池、平水、萬分、收水。漏壺之間安有鐃神,設有機械,能按時擊鐃發(fā)聲,每次擊鐃八聲,頗為準確。銅壺中自然需經(jīng)常添水,冬天為了防凍,則注入溫水。到了清朝,改用更香來計算時間。

白天,正午時分鐘樓要鳴鐘。夜晚,鼓樓要報出五個更次。第一更約在晚上八點,報這一更叫“定更”。然后每一更次擊鼓一通,每次擊十三下。二更約在夜里十點,三更約在午夜零點,四更約在深夜兩點,五更約在凌晨四點。

當年的文武百官聽到三更鼓后便要準備起床,四更鼓后便要趕到午門外集合,五更鼓后便要魚貫入朝,跪在太和殿前的稱為“海墁”的地上“聽旨”。

“定更”時不僅要擊鼓,還要相應地撞鐘。到四更報“子正”時,又要再相應地撞鐘,這一次報時活動有個專門的稱謂,叫“亮鼓”。在“定更”與“亮鼓”之間,每隔半個時辰(今天的一小時),鐘樓還要獨自撞鐘一次。

“定更”與“亮鼓”的擊鼓、撞鐘法,是這樣的:兩名更夫到時候分別在鐘鼓樓上,手提“孔明燈”,遙相對照,作為信號(當年人們稱之為“對燈兒”),然后分別進入樓內擊鼓、撞鐘。擊、撞都采取“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的節(jié)奏,并重復兩遍,共計一百零八下。擊鼓在前,撞鐘在后,悠悠然要持續(xù)好長一段時間。

古人和今人的計時方法是不同的,稱謂不同,計算也不同。

比如,現(xiàn)在一個晝夜是24小時,但在古代,一晝夜是12個時辰。12個時辰也不是用一二三四來計算,而是用“子丑寅卯……”來表示,這叫干支紀日法。

干支紀日法是古代漢族民間使用天干地支記錄日序的方法,是農歷的一部分。干支是天干與地支的合稱,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古人將干支相配的六十個單位,每個單位代表一天,假如某日為甲子日,那么甲子以后的日子依次順推為乙丑、丙寅、丁卯等;甲子以前的日子依次逆推為癸亥、壬戌、辛酉等。

據(jù)說干支紀日法是從商朝開始的。從春秋魯隱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起到清宣統(tǒng)三年(公元1911年)止,2600多年來,其順序從未間斷或錯亂過。

中國傳統(tǒng)上使用的是干支紀年和王朝紀年,在幾千年的漫長歲月中,曾出現(xiàn)數(shù)百個年號用于紀元。

清朝帝王統(tǒng)治瓦解之后,1912年1月2日,孫中山通電全國,開始使用公歷紀元法,同時使用中華民國紀年。

1949年,新中國成立,決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歷紀年法。不過,民間歷書上,依然在使用干支紀日法。一些傳統(tǒng)節(jié)日,如春節(jié)、中秋節(jié)、端午節(jié)、清明節(jié)等,仍然沿用傳統(tǒng)農歷推算。

干支紀日法是商朝歷法的最大成就,這是現(xiàn)今已知世界最長的紀日法。

而所謂的“幾月幾號”和“幾月幾日”一樣,都是公歷日期的表達方法,只不過一個是口語,一個是書面語,就如同“禮拜幾”等同于“星期幾”一樣。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古人計時習慣:一夜分五更 夜晚時間稱"更"或"鼓"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定更

展開全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