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家四世祖的墓志銘,請老師指點文中寫的是什么意思,謝謝。
- 教育綜合
- 2023-06-23 12:59:46
墓志銘的寫法和格式是怎么樣的?
通常有:抬頭、正文、落款三部分組成。
1、抬頭
抬頭主要寫死者的生前職務和職業(yè)等,有的也可以省去不寫。
2、正文
正文主要寫明立碑者對死者的稱謂及姓名。如“先考王君××大人之墓”。
3、落款
落款寫明立碑人的身份和姓名。立碑時間可寫可不寫。
現(xiàn)代寫法習慣
現(xiàn)代的公墓中,大多墓碑上只刻寫墓主人的姓名、生卒年、立碑人及立碑時間。也有在墓碑后刻有“福蔭子孫”、“恩澤后代”等詞句,在墓蓋上刻寫“懷念”、“哀思”之類的簡短詞句。在名人墓碑上則有墓主人的生平簡介。
還有活著的人,用心、用情、用淚、用血、用愛寫下的語句。它濃縮了漫長的人生路,表盡了無限的人世情。有悲痛的哀思,有幸福的回憶,有激勵人奮進的豪言,有警示后人的壯語。這活人與死者感情交融的文字,充滿了人生的哲理,字里行間都道出了人生的真諦,是一部永遠讀不完的百科全書。
柳子厚墓志銘原文和翻譯
1、原文
子厚,諱宗元。七世祖慶,為拓跋魏侍中,封濟陰公。曾伯祖奭,為唐宰相,與褚遂良、韓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士贾M鎮(zhèn),以事母棄太常博士,求為縣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權貴,失御史。權貴人死,乃復拜侍御史。號為剛直,所與游皆當世名人。
子厚少精敏,無不通達。逮其父時,雖少年,已自成人,能取進士第,嶄然見頭角。眾謂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學宏詞,授集賢殿正字??〗芰?,議論證據今古,出入經史百子,踔厲風發(fā),率常屈其座人。名聲大振,一時皆慕與之交。諸公要人,爭欲令出我門下,交口薦譽之。
貞元十九年,由藍田尉拜監(jiān)察御史。順宗即位,拜禮部員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為刺史。未至,又例貶永州司馬。居閑,益自刻苦,務記覽,為詞章,泛濫停蓄,為深博無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間。
元和中,嘗例召至京師;又偕出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嘆曰:“是豈不足為政邪?”因其土俗,為設教禁,州人順賴。其俗以男女質錢,約不時贖,子本相侔,則沒為奴婢。子厚與設方計,悉令贖歸。
其尤貧力不能者,令書其傭,足相當,則使歸其質。觀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歲,免而歸者且千人。衡湘以南為進士者,皆以子厚為師,其經承子厚口講指畫為文詞者,悉有法度可觀。
其召至京師而復為刺史也,中山劉夢得禹錫亦在遣中,當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夢得親在堂,吾不忍夢得之窮,無辭以白其大人;且萬無母子俱往理。”
請于朝,將拜疏,愿以柳易播,雖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夢得事白上者,夢得于是改刺連州。嗚呼!士窮乃見節(jié)義。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悅,酒食游戲相徵逐,詡詡強笑語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負,真若可信;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發(fā)比,反眼若不相識。
落陷穽,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獸夷狄所不忍為,而其人自視以為得計。聞子厚之風,亦可以少愧矣。
子厚前時少年,勇于為人,不自貴重顧籍,謂功業(yè)可立就,故坐廢退。既退,又無相知有氣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窮裔。材不為世用,道不行于時也。使子厚在臺省時,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馬刺史時,亦自不斥;斥時,有人力能舉之,且必復用不窮。
然子厚斥不久,窮不極,雖有出于人,其文學辭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傳于后如今,無疑也。雖使子厚得所愿,為將相于一時,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以十五年七月十日,歸葬萬年先人墓側。子厚有子男二人:長曰周六,始四歲;季曰周七,子厚卒乃生。女子二人,皆幼。其得歸葬也,費皆出觀察使河東裴君行立。
行立有節(jié)概,重然諾,與子厚結交,子厚亦為之盡,竟賴其力。葬子厚于萬年之墓者,舅弟盧遵。遵,涿人,性謹慎,學問不厭。自子厚之斥,遵從而家焉,逮其死不去。既往葬子厚,又將經紀其家,庶幾有始終者。
銘曰:“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
2、譯文
子厚,名叫宗元。七世祖柳慶,做過北魏的侍中,被封為濟陰公。高伯祖柳奭,做過唐朝的宰相,同褚遂良、韓瑗都得罪了武后,在高宗時被處死。父親叫柳鎮(zhèn),為了侍奉母親,放棄了太常博士的官位,請求到江南做縣令。
后來因為他不肯向權貴獻媚,丟了御史的官職。直到那位權貴死了,才又被任命為侍御史。人們都說他剛毅正直,與他交往的都是當時名人。
子厚少年時就很精明聰敏,沒有不明白通曉的事。趕上他父親在世時,他雖然很年輕,但已經成才,能夠考取為進士,突出地顯露出才華,大家都說柳家有能揚名顯姓的后人了。
后來又通過博學宏詞科的考試,被授為集賢殿的官職。他才能出眾,方正勇敢,發(fā)表議論時能引證今古事例為依據,精通經史諸子典籍,議論時才華橫溢,滔滔不絕,常常使在座的人折服。
因此名聲轟動,一時之間人們都敬慕而希望與他交往。那些公卿貴人爭著想讓他成為自己的門生,異口同聲的推薦贊譽他。
貞元十九年,子厚由藍田縣尉調任監(jiān)察御史。順宗即位,又升為禮部員外郎。逢遇當權人獲罪,他也被按例貶出京城當刺史,還未到任,又被依例貶為永州司馬。
身處清閑之地,自己更加刻苦為學,專心誦讀,寫作詩文,文筆汪洋恣肆,雄厚凝練,像無邊的海水那樣精深博大。而他自己則縱情于山水之間。
元和年間,他曾經與同案人一起奉召回到京師,又一起被遣出做刺史,子厚分在柳州。到任之后,他慨嘆道:“這里難道不值得做出政績嗎?”于是按照當?shù)氐娘L俗,為柳州制訂了教諭和禁令,全州百姓都順從并信賴他。
當?shù)亓晳T于用兒女做抵押向人借錢,約定如果不能按時贖回,等到利息與本金相等時,債主就把人質沒收做奴婢。子厚為此替借債人想方設法,都讓他們把子女贖了回來;那些特別窮困沒有能力贖回的,就讓債主記下子女當傭工的工錢,到應得的工錢足夠抵消債務時,就讓債主歸還被抵押的人質。
觀察使把這個辦法推廣到別的州縣,到一年后,免除奴婢身份回家的將近一千人。衡山、湘水以南準備考進士的人,就把子厚當做老師,那些經過子厚親自講授和指點的人所寫的文章,全都可以看得出是合乎規(guī)范的。
他被召回京師又再次被遣出做刺史時,中山人劉夢得禹錫也在被遣之列,應當去播州。子厚流著淚說:“播州不是一般人能住的地方,況且夢得有老母在堂,我不忍心看到夢得處境困窘,他沒有辦法把這事告訴他的老母;況且絕沒有母子一同前往的道理?!?/p>
向朝廷請求,并準備呈遞奏章,情愿拿柳州換播州,表示即使因此再度獲罪,死也無憾。正遇上有人把夢得的情況告知了皇上,夢得因此改任連州刺史。嗚呼!士人到了窮境時,才看得出他的節(jié)操和義氣!
一些人,平日街坊居處互相仰慕討好,一些吃喝玩樂來往頻繁,夸夸其談,強作笑臉,互相表示愿居對方之下,手握手作出掏肝挖肺之狀給對方看,指著天日流淚,發(fā)誓不論生死誰都不背棄朋友,簡直像真的一樣可信。
一旦遇到小小的利害沖突,僅僅象頭發(fā)絲般細小,便翻臉不認人,朋友落入陷阱,也不伸一下手去救,反而借機推擠他,再往下扔石頭,到處都是這樣的人?。∵@應該是連那些禽獸和野蠻人都不忍心干的,而那些人卻自以為得計。他們聽到子厚的高尚風節(jié),也應該覺得有點慚愧了!
子厚從前年輕時,勇于幫助別人,自己不看重和愛惜自己,認為功名事業(yè)可以一蹴而就,所以受到牽連而被貶斥。貶謫后,又沒有熟識而有力量有地位的人推薦與引進,所以最后死在荒僻的邊遠之地,才干不能為世間所用,抱負不能在當時施展。
如果子厚當時在御史臺、尚書省做官時,能謹慎約束自己,已像在司馬時、刺史時那樣,也自然不會被貶官了;貶官后,如果有人能夠推舉他,將一定會再次被任用,不至窮困潦倒。
然而若是子厚被貶斥的時間不久,窮困的處境未達到極點,雖然能夠在官場中出人投地,但他的文學辭章一定不能這樣地下功夫,以致于象今天這樣一定流傳后世,這是毫無疑問的。即使讓子厚實現(xiàn)他的愿望,一度官至將相,拿那個換這個,何者為得,何者為失?一定能有辨別它的人。
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去世,終年四十七歲;在十五年七月初十安葬在萬年縣他祖先墓地的旁邊。子厚有兩個兒子:大的叫周六,才四歲;小的叫周七,是子厚去世后才出生的。兩個女兒,都還小。
他的靈柩能夠回鄉(xiāng)安葬,費用都是觀察使河東人裴行立先生付出的。行立先生為人有氣節(jié),重信用,與子厚是朋友,子厚對他也很盡心盡力,最后竟仰賴他的力量辦理了后事。把子厚安葬到萬年縣墓地的,是他的表弟盧遵。
盧遵是涿州人,性情謹慎,做學問永不滿足;自從子厚被貶斥之后,盧遵就跟隨他和他家住在一起,直到他去世也沒有離開;既送子厚歸葬,又準備安排料理子厚的家屬,可以稱得上是有始有終的人了。
銘文說:“這是子厚的幽室,既牢固又安適,對子厚的子孫會有好處?!?/p>
擴展資料:
一、創(chuàng)作背景
《柳子厚墓志銘》為韓愈于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年)在袁州任刺史時所作。韓愈和柳宗元兩人私交甚深,友情篤厚,是古文運動當中的同志。柳宗元卒于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韓愈就此寫了這篇墓志銘以表彰亡友的人品學問。
二、賞析
墓志銘,是古代文體的一種,刻石納入墓內或墓旁,表示對死者的紀念,以便后人稽考。文章通常分兩部分,前一部分是序文,敘述死者的姓氏、爵里、世系和生平事跡;后一部分是銘文,綴以韻語,表示對死者的悼念和頌贊。這一篇墓志銘的銘文極短,是一種變格。
從全文中可看出兩個比較含蓄之處:其一是暗示做人與做文的關系。其二是做人與做官的關系。合二為一,也就是要以人品為本的問題。
對于這個問題,對于這個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尤其是儒文化中的核心問題,韓愈的態(tài)度是相當客觀的,他特別敬重柳宗元的為人,所以本文也就一直圍繞著“人的品質”這個關鍵問題演進、發(fā)展,盡管自然段落較多,但上述中心思想卻是脈絡清晰,貫徹始終的。
此文之所以膾炙人口,千載流傳而不衰,就是因為作者在文章里浸透和傾注了豐沛的情感。由此,憤激之筆頻出,不平之鳴屢見,行文之中自然而然地打破了傳統(tǒng)碑志文的形式,形成了夾敘夾議、議論橫生、深沉蘊藉、誠摯委婉的特殊風格韻味。
這一特點即便在最后一段銘文之處,也是非常明顯的。銘文自古用四言韻文連綴而成,大都用來概括前面所述之事。可是韓愈卻有意識地只寫了三句有韻角卻失體例的奇句單行,便就此擱筆。
這難道僅僅是出于改革文體的考慮嗎?如果后人能夠理解到柳宗元對孱弱幼子的眷戀之心,那么韓愈這三句銘辭,也就是對死者最恰如其分,也最能使死者安息的話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柳子厚墓志銘
給自己爺爺奶奶寫的碑文,怎么寫?
例文一
諱先顯祖考某公某某太府君之墓云
孝孫男昌成
××年×月立
例文二
諱先考某公某某府君之墓
大文孝男士中暨孫宏武全
××年×月立
墓碑碑文體制
墓碑文的體制,一般包括姓名、籍貫、家世、經歷、文章著作、逝世時間,然后是某年某月葬于某地,最后是銘文。墓志的內容也包括姓名世系、籍貫、行為事跡、年壽、逝世年月、子孫大略、葬時、葬地,最后是銘文。銘文是總括性的贊語,多為韻文,三言、四言、五言、七言或騷體都行。墓碑、墓志所包括內容大體相同,只是志求簡明而碑尚豐麗。
墓碑。舊式墓碑有兩種:
1、標名碑。墓碑的正面標名墓中人的姓名、立碑人及立碑時間。這種碑多是死者子孫所立。也有學生給老師、女婿給岳父岳母、夫給妻、妻給夫、朋友之間立墓碑的。現(xiàn)將墓碑文中對亡靈的稱謂簡介如下:
2、簡介死者生平碑文的墓碑。這種碑文一般包括姓名、籍貫、家世、經歷、著作、逝世年月、葬時葬地,最后是銘文,多為韻文,三言、四言、五言、七言或騷體都行。大多數(shù)是死者后代請托別人撰寫的。如韓愈的《柳子厚墓志銘》。也有介紹死者介紹得更簡單的碑文和簡短的墓志銘。
墓碑碑文的講究
一、豎式墓碑的碑文結構:豎式墓碑的碑文,根據墓碑尺寸的大小而有所不同。一般的小型墓碑,碑文只有三項基本內容,即主體碑文、立碑時間和子孫名稱。中型墓碑和較大型墓碑,碑文除上述三項基本內容外,還可增加墳內老人的生卒年月或生平簡歷。大型墓碑,碑文除有三項基本內容和生平簡歷外,還可增加碑序或墓志銘等。對可增加的部分內容,并非必須增加,一般是根據墓碑的大小和立碑者的要求決定。
二、寫碑文的“合生老”要求:寫碑文有一個特殊要求,就是行數(shù)和字數(shù)都必須“合生老”,列數(shù)不作要求,能合就盡量合。有些人家,就連每行、每列的字數(shù)都要求“合生老”,這是過分的講究,一般情況是做不到的。所謂“合生老”,就是按“1、2、3、4、5”去對應“生、老、病、死、苦”,最后的一行和最后的一個字,必須落在“生”字或“老”字上。具體對應如下:
1、 2、 3、 4、 5、 6、 7、 8、 9、10、11、12、13、14、15、16、17……
生 老 病 死 苦,生 老 病 死 苦,生 老 病 死 苦,生 老……
由以上排列可知,凡是尾數(shù)帶1、2、6、7的數(shù)字都“合生老”,不帶1、2、6、7的數(shù)字就不“合生老”。就是說,碑文的行數(shù)和字數(shù)都必須是1、2、6、7、11、12、16、17、21、22、26、27、31、32、36、37等數(shù)字之一才行。至于為什么要“合生老”,“合生老”是否科學,因不是本文內容,這里就省略了。
三、豎式墓碑碑文的寫法:先根據需要把各部分內容寫好,然后分別數(shù)每部分的行數(shù)、字數(shù)和總字數(shù),如果有不“合生老”的,就必須進行增減調整。具體寫法及調整方法如下:
1、主體碑文寫法:主體碑文用大號字體寫在墓碑的正中間,內容一般是:
祖考某公某某墓(對祖父),祖妣某母某氏墓(對祖母),顯考某公某某墓(對父親),顯妣某母某氏墓(對母親),岳考某公某某墓(對岳父),岳妣某母某氏墓(對岳母),先夫某公某某墓(對丈夫),先室某母某氏墓(對妻子),老師某某之墓(對老師)、好友某某某墓(對朋友),等等。對于女性,也可以直接寫姓名,例如寫成“顯妣某某某墓”(對母親),“先室某某某墓”(對妻子),如果是單名的,在“墓”字前加一“之”字,例如“顯妣某某之墓”(對母親)。如果是男女合葬的雙墓,男老人和女老人的名稱(包括考、妣)應按男右女左并排,最上邊的“顯”或“祖”、“岳”字,最下邊的“墓”或“之墓”等兩人共用,寫在兩列的正中間。主體碑文的行數(shù)必須“合生老”,就是說必須是6字、7字,或11字、12字,如果寫成“之墓”多一字,可以減少墓前的“之”字,如果是嫌字少了想增加為11字、12字,可在“之墓”上邊增加“老人”、“老大人”(男性)、“老太君”(女性)進行調整,還可在姓之后名之前增加“諱”字進行調整。
2、立碑時間的寫法:立碑時間的寫法有的只寫公歷,有的只寫農歷,有的是公歷加農歷,用小號字體寫在墓碑的右邊。例如:
公元△△△△年△月△日(11字);
農歷歲次△△年△月△△日(12字);
公元△△△△歲次△△年△月△△日立(17字);
如果是用公歷,時間在月上有“十一”和“十二”是兩個字,在日上有“二十一”到“二十九”是三個字,容易導致字數(shù)不“合生老”,這就需要增減調整。如果是公歷的,由于無法減少,就增加到16或17字。例如在日之后加“立”、“敬立”、“吉時立”等進行調整。
如果是用農歷,如果字數(shù)多了,“十一月”可改為“冬月”,“十二月”可改為“臘月”,日期數(shù)字超過的,可改為“吉日”,如果字數(shù)少了,可將月份增加字數(shù),例如三月可改為“暮春月”,四月可改為孟夏月,八月可改為仲秋月等,同時,也可在日之后加“立”、“敬立”、“吉時立”等進行調整。
3、子孫名稱的寫法:子孫名稱,如果是父輩墳墓,一般包括所有的兒子、女兒、孫子、孫女等,如果是祖輩及以上墳墓,有的還有曾孫、玄孫等,由于人數(shù)太多,墓碑位置不夠寫,寫得太小了也看不清楚,因此就需要根據人數(shù)的多少來確定具體寫的人員范圍,一般是從主持立碑的人員輩份寫起,最好不超過20個名字,否則就太擁擠。子孫名稱用小號字體寫在墓碑的左邊,具體寫法如下:
第一行寫一“孝”字,第二行寫一“男”字,第三行寫兒子所屬字輩,第四行寫兒子輩名稱,按年齡大小從右到左排列,只寫名不寫姓,如果第四行位置不夠的,可繼續(xù)排第五、第六行。
寫完兒子輩名稱后再在下一行寫孫子輩,先寫一“孫”字,再在下一行寫孫子的字輩,然后再寫名稱,仍然是按年齡大小從右到左排列,只寫名不寫姓。
如果已經有曾孫的,仍然需要寫上去。方法是先寫“曾孫”字(二字各占一行),再在下一行寫曾孫的字輩,然后再在下一行按年齡大小從右到左排列寫曾孫名稱,只寫名不寫姓。
對于女兒和孫女等女性子孫,如果男性子孫人數(shù)較多就可以不寫,如果需要寫的,可以寫在右邊立碑時間與主體碑文之間的空格處。方法是先寫一“孝”字,第二行寫一“女”字,第三行寫女兒們的名稱,仍然是按年齡大小從右到左排列,只寫名不寫姓。孫女名稱寫在女兒名稱的下一行,先寫“孫女”(二字各占一行),然后在女字的下邊一行寫孫女名稱,仍然是按年齡大小從右到左排列寫曾孫名稱,只寫名不寫姓。
子孫名稱一般只寫同姓有血緣關系的親屬,例如媳婦和女婿就不寫,外甥雖有血緣關系但已屬外姓也不用寫,但如果子孫人數(shù)較少,名字在5個以下的,由于字數(shù)太少不好看,也可以將媳婦、女婿、外甥等寫上去。
不論寫左邊或右邊的子孫,寫完后都需要在下一行寫一“祀”字。寫完上述內容后,就分別計算子孫內容的行數(shù),必須“合生老”才行。即要么是6行(最少)或7行,要么是11行或12行,要么是16行或17行(最多),計算后如果行數(shù)不夠的,就在“祀”字前加字,可加成“跪祀”、“仝祀”、“仝跪祀”等,如果行數(shù)還不夠,就在主持立碑這一輩的名字下加一“率”字,或加“同率”(二字各占一行)來進行調整。
4、附加內容的寫法:附加內容是指墳內老人的生卒時間、生平簡歷或墓碑銘。附加內容一般是寬大的墓碑才需要寫,寫在右邊立碑時間與主體碑文之間的空格處(即寫女性子孫的地方),如果寫附加內容后位置不夠寫女性子孫,可將女性子孫寫到男性子孫的左邊或下邊。
生卒時間的寫法:單墓寫成一列,雙墓寫成兩列,字數(shù)仍需“合生老”才行。例如:生于△△△△年△月△日卒于△△△△年△月△日(22字),如果不“合生老”的,需要作增減調整,可增加“公元”二字和出生、死亡地點,或者省略具體日期,只寫到年月即可。
生平簡歷的寫法:主要寫其生卒時間地點,主要的經歷及職業(yè),擔任過的職務,取得的成就,作出的貢獻等。要求語言精練、用詞恰當、短小精悍,只寫主要事跡,不寫具體細節(jié)。要求既不用標點又能讓人正確斷句,文字要嚴謹,不能有歧義。格式為豎排,從右至左,可以分二三列,每列的字數(shù)必須“合生老”。
墓志銘的寫法:墓碑銘主要是對其生平事跡進行歌頌性的歸納和總結,一般只用于生前比較有影響的官員、作家、詩人、專家、學者、藝術家、慈善家、企業(yè)家、歌唱家、影視明星、英雄人物、勞動模范等。墓志銘一般是寫成詩歌或韻文的形式,必須朗朗上口、通順押韻、可讀可唱。格式仍然是豎排,從右至左,可以分二三列,不用標點,每列的字數(shù)必須“合生老”。
5、最后的修正和調整:待各部分內容的字數(shù)和行數(shù)“合生老”后,還要計算總字數(shù)??傋謹?shù),就是整塊墓碑上所有文字的總和,這個總字數(shù)仍然必須“合生老”。如果發(fā)現(xiàn)不“合生老”,就得在某些部分適當增加或減少字數(shù)進行調整,務必使總字數(shù)達到“合生老”的要求才行。
墓碑碑文的寫法
墓碑碑文俗習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有碑的出現(xiàn),當時的碑,如宮館中的測影碑,宗廟中的系牲碑,墓旁的下棺碑,都不刻文字,后來有人刻上相應的文字,就逐漸形成各種碑文。 碑文,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碑文,僅指為制作碑刻而寫的文字,廣義的碑文指的是所有刻在碑上的文字。 我國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開始立碑,但古代宮館中的碑沒有刻文章,只是用以取日影計時間的;而古代宗廟中的碑也不刻文字,是用來栓系祭祀用的牛羊的;墓上的碑也只是木頭柱子,鑿有窟窿,以便穿繩裝轆轤,下棺時絞動轆轤使棺槨平穩(wěn)地落入墓室。 該了文字的碑是后來才有的,秦代把刻了文字的碑叫做“刻石”。碑,本是指豎石 而言的,相傳秦始皇就在秦山玉皇頂豎陳寅恪先生為王國維先生墓碑所題的“歷千萬祀與天壤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是什么意思?要清晰的解釋和字面
形容最神圣的東西,它如天長如地久,與日、月、星同輝上一篇
金屬探測儀是誰發(fā)明的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