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名,上金殿,六道題,難出汗。是什么意思?
- 教育綜合
- 2023-03-19 12:59:18
歇后語大全
阿公吃黃連——苦也(爺) 按雞頭啄米——白費心機 阿斗當皇帝——軟弱無能 矮子推掌——出手不高 阿斗的江山——白送 矮子爬坡——貪便宜 案板底下放風第——飛不起來 按老方子吃藥——還是老一套 庵廟里的尼姑——沒福(夫) 挨鞭子不挨棍子——吃軟不吃硬 矮子騎大馬——上下兩難 暗地里耍拳——瞎打一陣 矮子坐高登——上下兩難 暗室里穿針——難過 矮子坐高凳——夠不著 安祿山起兵——反了 矮子放屁——低聲下氣 案板上砍骨頭——干干脆脆 矮子上樓梯——步步高升 岸邊的青蛙——一觸即跳 按著葫蘆挖籽——挖一個少一個 挨了棒的狗——氣急敗壞 巴掌穿鞋——行不通;走不通 拔了毛的鳳凰——不如雞 芭蕉開花——一為世界文化遺產“號脈”——武當山金頂防雷害紀事
郝用威
(湖北省地質礦產局)
被譽為“大岳”、“玄岳”之稱的武當山,是我國道教名山,高偉壯麗、美如仙境的自然風光和多彩的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有“天下第一仙山”之稱,更是一座地質寶庫,早年列為全國重點文化保護單位,繼而納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此乃國之瑰寶,世界級遺產。本人有幸自1956年直到2009年間,不計其數進行登頂,有進行地質構造、礦產地質、地震地質和考古地質調查;有“參政議政”與文物管理部門和道教界朋友求教;有接待國內外專家學者考察交流;有文學藝術工作者和大、中學師生交游;更有各類賓客、親朋好友純旅游性陪同,諸如此類不同目的登武當山,歷覽山色風光,遠山浮翠,四季無塵,每每收獲頗豐,感天地之寬廣,中華文化之博大精深,地球科學奧秘,帶來許多難以磨滅的樂趣,為應地學科普需求,心如潮涌,興之所至。這里沒有假如,只有真實,信筆錄下印象較深的武當山旅痕,留下人生的細節(jié)。
一、去武當山解決問題
1979年10月,當時我還沒有獲“改正”,只是駐在丹江口市湖北省第五地質大隊綜合研究組的成員,承擔一個科研項目。
一天下午,副大隊長張法賢推開辦公室的門對我說,有項緊急任務,要我在明天隨省里來的人前去武當山解決問題。什么任務和問題?一時“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后來見到省文化廳和丹江口市文化局來人,得知中央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因武當山天柱峰金殿時遭雷擊,深恐擊毀武當山的精華——金殿,特下令要省文化廳組織調查組前往現(xiàn)場調查,并采取避雷設施。為此根據防雷專家的建議請一位地質專家前往,解決發(fā)生雷暴原因。
文物、古建筑與地質學的關系,對我來說是個新問題,恐怕對地質學界也是一個沒有涉及的新課題,來為武當山古跡“號脈”吧!
隊長問我有什么困難和要求,作為一個地球科學工作者來說,為了認識地球,面對千萬個困難,經過實地調查研究,能夠一個個地迎刃而解。這次解決武當山雷害,顯然心中沒底,也得在現(xiàn)場調查之后來解決。要了一位助手是剛畢業(yè)的大學生王青華同行。
到了山上,會到省文化廳文物處高宏達處長、市文化局傅忠全局長、鄖陽地區(qū)博物館胡昌福館長、湖北工業(yè)建筑設計院防雷專家李聲宏,還有省博物館、市水電公司前設計武當山避雷針的俞漢生,以及武當山文物管理所劉鵬軒所長等近20人的調查組,由高處長任組長。
10月18日到了武當山上,當天在紫宵宮過夜,文管所的同志為接待此行準備充足,豐盛的酒菜,頻頻舉杯,對于我這個滴酒不沾的人來說,遇此景況,如坐針氈。19日凌晨開始登頂,中午到了天柱峰的太和殿,在皇經堂藏經樓西鄰一座兩層木樓,我們被安置住在樓上。午餐又是勸酒,我只推脫不會飲酒,下午還要工作等托詞婉拒之。
可能上山的人有點疲勞,加上飲酒,一直到下午三時多方開會,聽取文管所劉鵬軒所長的情況介紹,這時方才對武當山金頂雷暴有了點了解。
二、武當山金頂的雷暴與雷害
武當山的雷暴頻仍。雷暴活動季節(jié)在3月22日~9月25日,也有出現(xiàn)在1月、12月份發(fā)生。年雷暴日數為30天,6~8月為多發(fā)月,占全年雷暴的80%。夏季各月雷暴日概率均為12%~35%之間,7月最多,平均達11天,8月次之。
武當山的雷暴,既是武當山的兩大勝景,又是雷害。氣流沿低山谷地順山坡爬升的積云發(fā)展到積雨云的時候,微妙的物理作用使云中電場極化,負電集中云層的上部,正電荷集中在云層的中下部,于是云中、云地間的電位差極大,雷雨前空氣濕度加大,云中為懸浮的細水珠,導電性增強,容易被擊穿,產生電閃雷鳴,金殿位于天柱峰之巔,與積雨云中、低部相若,于是云中、云地發(fā)生雷電,千山萬壑埋沒云海中,遍地閃光,雷鳴震天,回響經久不絕,似乎為“平地驚雷”狀,此為一大勝景也。
積雨云籠罩天柱峰銅鑄金殿,頻頻閃電,發(fā)光,火球滾動,雷鳴震耳,膽大者大飽眼福,形成球狀閃電火團,順氣流而運行,有時數個成串,單列或多列滾動漂移,遇金殿兩側磚瓦結構的簽房和印房,以及金殿后的父母殿,當球狀火團遇墻阻攔時,前行者即穿墻成洞而自行消失,洞口殘留高溫熔蝕狀,這一現(xiàn)象并未為人們注意到。后繼者則順利穿洞而過,繼續(xù)前行在空氣中逐漸消逝之,這景色叫“雷火煉殿”,為武當山又一大勝景。20世紀50年代,一次登山尚未到天柱峰時,突遇雷暴雨,傾盆而下,這時只見遠處,天柱峰巔的“雷火煉殿”極為壯觀,時間也只有數秒鐘而已,平生一大奇遇也。
1961年國務院將武當山天柱峰上的金殿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文物局和省文化廳多次請有關專家對金殿進行考察,發(fā)現(xiàn)金殿的上脊瓦面有無數雷擊在高溫燒灼留有細小斑點小坑。1962年遭雷害,西北臺階受損,請當地專家首次安裝避雷針。1976年又因避雷針導線銹蝕斷路,金殿石質臺基東南角和周圍附屬建筑物被擊壞多處。1978年10月,又被當地專家檢修金殿避雷裝置,還設兩組引接地體。1979年7~8月間,金殿及附屬建筑物又接連遭受雷擊,仍在東南角留有印記,為此,于當年10月出現(xiàn)了我被邀參加調查活動。
三、命懸紫禁城
在會議上防雷專家李聲宏要求找出雷害發(fā)生原因,即既已安裝防雷設施,為什么還有頻頻發(fā)生雷害。會上人等盯著我,是期望?是懷疑?兩天來,我很少言談,開了一個下午的會議也沒出聲過。這時,我不得不說了幾句:明天(20日)我要登天柱峰作現(xiàn)場調查。這時,文管所的人大為驚訝,天柱峰沒法攀登,因為太陡峭了。我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一定要調查之后,才能發(fā)現(xiàn)問題所在。經過商量,只有緣紫禁城(又叫紅城,皇城)城墻脊爬行,此城因金殿而名之,于明永樂十七年(1419)建成。城高數米到數十米不等,南城門城墻基厚2.4m,頂厚1.26m,上覆中高兩斜坡脊頂便于流水,城墻中脊周長344.43m。環(huán)繞天柱峰巔,由每塊重達千斤條石,依山巖形式砌成,采用12.62%收分工藝,使城墻由內看向外傾,外看向內傾斜,遠看似光環(huán)圍繞金殿,明代工匠的驚人之作。城墻貼在巖壁上,墻外即懸崖,墻內也少有幾處空間,只限一兩人可棲身,可見當年建造時艱難險要,20日上午當我在城墻脊上爬行一周時,如果失手順懸崖下墜,必會粉身碎骨驚險異常,面對萬丈深淵,命懸紫禁城。為了獲得一手資料,同助手以及省市來的五六人同行,當見到有地質上的破裂構造時,我當設法下到城內進行仔細觀察,有時因墻高,則繩索吊下,我的助手幾次說讓他一人下去測量,但我仍堅持親身接觸露頭,進行仔細觀察和儀器測量,記下許多數據。雖說紫禁城只有340余m的周長,邊爬行邊觀察,一直到了下午方完成一周的調查,這時已直不起腰來,累得渾身汗流,停下時,山風呼叫,頓時透骨寒氣侵身。這個紫禁城墻上四方各建一座仿木石建筑天門,象征天闕,門窗全為巨石雕成,花紋極為精致。全城有東、西、南、北城門,但只有南城門可通行,這里有三個門并列,中間為大門,為神門,由真武大帝等神人通行,東側為“人門”,當年官員及百姓可通行,西側為“鬼門”,傳說只準鬼怪妖魔通行,但從不開放。這回緣紫禁城脊上爬行,該是膽大包天吧!
當天下午,即與助手登上天柱峰之巔的金殿繼續(xù)調查,凡金殿石質臺基及附屬建筑多次遭雷擊之處,均與我們緣紫禁城所觀察到的破裂構造絕對吻合,這時,心中已解開雷害問題的大半。繼又觀察原已安裝的避雷設施,從金頂下到鳳凰池觀看避雷針的接地導線,其長200余m,以及山后的導線接地點的觀察。一直忙到太陽落山。夜晚繼續(xù)整理資料,理順觀察結果,助手幫我作圖,準備明天會議上發(fā)言。
四、三個核心問題
10月21日上午,高處長又一次主持會議,首先讓我發(fā)言,談談調查結果。與會者全都正襟危坐,助手坐在我旁邊,另一側為高處長。這時一片沉靜,與會者打開筆記本,手拿鋼筆,準備記錄。
我稍微思索,認為大家迫切需要聽的是調查結論,于是講了三點核心問題:
第一點,于元代大德十一年(1307)在天柱峰巔構筑殿堂到明代永樂十六年(1418)建成更大規(guī)模的金殿以來,歷遭雷擊,以后不可避免的繼續(xù)遭雷擊。
第二點,金殿決不會被雷電擊毀,不必“杞人憂天”,但要防止可能發(fā)生被動損壞。
第三點,避雷導線接地點何必舍近求遠,而最佳點則近在咫尺。
話音未落,會場上已議論起來:大可放心金殿的安全!天柱峰歷遭雷擊而未見史載;接地點近在何處?……,要求我細說端詳。
五、雷害對“雷道”被堵的反動
我接著談了第一點的根據所在:經過調查,天柱峰為孤峰突起,“一柱擎天”,由距今約十一二億年的元古宙武當山群地層構成,當時為一片汪洋大海,這里的巖石變質程度較淺,乃中酸性火山碎屑沉積巖系,可見到噴發(fā),溢流,沉積的基本結構,峰頂巖石為絹云石英片巖,它的電阻率為2×103Ω·m,巖石幾近水平,略微向北傾斜,受控于北北東和近東西向兩組斷裂,而天柱峰則發(fā)育與之平行的交叉三組裂隙,呈現(xiàn)破裂,裂隙面非常陡直,一般角度在70°~87°,似乎切西瓜似的沿天柱峰自頂而下切了四刀,即南天門—東天門(J1),簽房—金殿(J2),北天門—印房(J3),父母殿—北天門(J4),(J2)、(J3)、(J4)三條裂隙切穿頂峰。裂隙寬度在1m以下,中間充填有巖石碎塊或混雜腐殖土,并含有水分。而J3分別與J4,J2,J1交會,形成數組共軛交叉,如同多條板狀導體插入巖層中。在天柱峰腳下有一東西向的斷層,斷層面北傾,傾角為42°~55°,上盤上升,將天柱峰高高抬起,插入云霄。而上述J1—J4裂隙均為斷層的低序次破裂面,即有其成因上的聯(lián)系。在斷層面下有鳳凰池、天池等小規(guī)模水體,據說終年積水。
有了天柱峰的基本地質構造狀況,再談談峰巔上的建筑狀況(圖3)。在頂部建筑群的基座全部暗綠色基性火山巖;金殿的臺基又用三疊系竹葉狀石灰?guī)r鋪設高臺置其上,在金殿前有祭壇,亦為竹葉狀石灰?guī)r,它們都是來自異地,竹葉狀石灰?guī)r在武當山區(qū)毫無蹤跡,這些石塊都是明代在大興土木時接納全國各地的財物,因而竹葉狀灰?guī)r系來自南方省份貢獻。在臺基與基巖之間還以變質基性火山巖巨型石塊,壘成巨大的且厚實的基座。當金頂建筑群建成后,將峰頂原來裸露的巖石和破裂結構面全形覆蓋了。
天柱峰在這里高聳入云的最高點,為本地區(qū)天然的接收雷云向大地放電場所,強大的電流通過數條裂隙迅即傳導到地下,一個通俗的說法叫“雷道”(即放電通路)。自建筑群出現(xiàn),在原巖石英絹云片巖(電阻率最小,為10630Ω·m),發(fā)生在其中的裂隙,充以石塊和土壤,其電阻率為10~102Ω·m,上覆基性火山巖(電阻率為102~105Ω·m)、又竹葉狀石灰?guī)r(電阻率為6×102~6×103Ω·m),在最上面為鑄銅質金殿(電阻率為10-1~10-2Ω·m)。經過調查發(fā)現(xiàn),在金殿鴟吻上端被雷電燒灼留有黑色斑瘤甚多,有銅錢大,同時在臺基東南和東北角的竹葉狀石灰?guī)r被震裂,房屋山墻,屋脊,瓦頭遭不同程度的擊壞,祭壇上的石雕蓮花望柱鉤欄也被擊毀多條,凡是受損壞處,其下均有基巖中的裂隙穿過。應該說真相大白了。
這里原有的“雷道”被阻隔(竹葉狀灰?guī)r,基性火山巖,磚瓦墻體),為了瞬間放電通過強大的電流,這時在雷道裂隙受阻時,只有將阻擋物體擊破而順利暢通之。為什么自金殿建成后即遭雷擊,這已不是什么秘密了。例如,由三疊系竹葉狀石灰?guī)r雕成的蓮花望柱石欄被擊毀之后,因無原有的石灰?guī)r來修補,只好用武當山區(qū)產之最多的基性火山巖來替代,這是一個強有力的例證。
2009年春節(jié)期間,作者隨子女又一次登上金頂,所見金殿的石質臺基和祭壇的石雕蓮花望柱勾欄,早先被雷電擊毀和碎裂處,于近年維修時,已全部用相同的三疊系紅色竹葉狀石灰?guī)r更新或者修補。未遭雷害但風化剝蝕的石質構件,歷經歲月滄桑,仍原樣保留。新舊構件,穿越時空,一目了然,從中可琢磨出其中的奧秘。
為什么建筑群經常受雷擊而又無史載?武當山供奉道教的真武大帝,又為當時永樂皇帝所尊崇,如有將雷擊受損情況呈報皇上,哪一個官員也無此膽量,因而只有“平地驚雷”、“雷火煉殿”之說,寓意天下太平景象而掩蓋這里雷害的實情。元、明兩代只能在疊字峰巖壁名叫雷洞內建廟有供奉雷神鄧天君,請其保佑武當山的平安。
六、不能掉以輕心
回答第二個問題:金殿為銅鑄全金屬建筑物,殿內真武大帝兩側侍衛(wèi)和銅案全為銅質,是極好的導體,自永樂十六年(1418)建成后歷經雷電襲擊,到如今已近600年仍然完好,為國之瑰寶。對金殿的安全不必擔心了,但又不能掉以輕心。
不能低估古人聰明才智,也許會在金殿內設下隱秘的防雷設施,雖然保全一時,終因年久,類似鐵銅質接地導體嚴重銹蝕,而失去傳導功能,這僅僅推測。到了清康熙、民國初先后在金殿頂上,圍著金殿建三座磚瓦結構的父母殿、印房和簽房(又稱更衣處所)并無防雷電設施,這一來金頂的環(huán)境大為改觀,也許更易招惹雷害發(fā)生。事實上這三座建筑物屢遭雷害。
為什么說要防止金殿可能遭受被動損壞?金殿雖然不會直接遭雷電擊毀,但要注意在金殿頂的鴟吻遭雷電燒灼留有許多斑瘤,這些損害究竟發(fā)生在安裝避雷針之前、后,已無從考證,因為過去是不能爬上這神圣的殿堂頂上去觀察。不管怎樣金殿已遭到損害,如果防雷電措施不力,有無可能類似鴟吻處在特大電流下高溫燒灼或局部熔損,若遇球狀閃電可能發(fā)生將金殿某部位熔融洞穿,此其一也;如果設防欠妥,而將臺基及基性火山巖基座擊得粉碎而使金殿歪斜坍塌受損的可能,此其二也。
七、何必避近就遠
回答第三個問題。原來已經安裝避雷針,但接地導線超長,根據電阻定律:截面均勻的導線,在一定溫度下的電阻r,可表示為
r=ρl/s
式中:l為導線長度;s為導線橫截面;ρ為電阻率。
由此可見導線的電阻,決定于它的長度,截面積和材料性質。如果導線長了,電阻率越大,導線的導電本領越小。原有的二三百米的長導線電阻加大,不利于導電,因而只好另尋通路,其間就發(fā)生擊壞磚木結構的房屋山墻、瓦頭等。同時還得擊破原有“雷道”上的阻擋物體的現(xiàn)象發(fā)生。
解決的方法也很簡單:因勢利導,將接地導線直接插入天柱峰幾個裂隙通聯(lián),而導線極短,只有10余m即可,達到導流放電目的。
在結束我的發(fā)言之前,還談到“雷火煉殿”時,發(fā)生球狀閃電火團在空中漂移,發(fā)出嘶嘶的聲響,視為一種渦旋狀高溫等離子體在高速旋轉,隨氣流漂移運行,遇有障礙物將其擊破,斯時火球泯滅,形成所謂側擊雷爆。
在1998年9月,英國《新科學家》雜志上,發(fā)表西班牙物理學家拉納達的論文,指出球狀閃電呈火團,因閃電過程中形成水平磁場和垂直磁場磁力線圈相互交織而成磁力網線,當這線網呈現(xiàn)球形,而發(fā)光等離子體會被這一網體“俘獲”而形成球狀閃電。由于水平和垂直磁力線相互束縛,使磁力線網和其中等離子體不易膨脹,武當山所見火球沒有膨脹變大,只有消失,因火球也只堅持10~15s。據老道介紹所見火球似乎沒有溫度,但試驗證明沿磁力線方向局部溫度超過1.6萬℃,所以當火球運行撞擊磚墻,系高溫熔蝕洞穿而消失。等到火球的等離子體開始冷卻,這時電子開始被原子所束縛,等離子體內部電阻變大,電流趨弱,周圍磁場也得隨之瓦解,最終火球消失了,這是一個科學解釋。
我只是找到原因,至于防雷電設置,工業(yè)建筑設計院李聲宏去解決了。會議要求由我寫出《湖北武當山天柱峰雷電活動區(qū)地質調查簡報》,當年11月6日打印復制及分別向省文化廳,中央文化部文物局、省博物館、縣文化局、工業(yè)建筑設計院、丹江口市水電公司、武當山文管所等單位報送,由設計院作為依據進行防雷設置的設計,然后經國家文物局迅即批準于1980年初在金殿上安置新的避雷網設施,自此天柱峰巔的金殿一直相安無事。
八、一場強雷暴的檢驗
直到1987年5月31日18時30分左右,武當山金頂烏云密布,濃霧籠罩,一時暴雨,狂風,大冰雹齊來,7時40分左右,一聲炸雷,電燈熄滅,電線起火,8時05分雨過天晴。損失慘重,520余年樹齡的迎客松擊毀,登頂的九連蹬鐵鏈被擊斷5處。紫禁城大城磚被擊12塊中有4塊掉落,多處房屋門窗擊毀。還發(fā)生火災,4人擊傷等雷害。當年6月6~10日由地、市公安局,文化局等11個單位16人組成聯(lián)合調查組,寫出調查報告中關于“雷擊原因:根據測試情況表明,金頂的金殿和簽房、印房基本未受損失,主要是1980年安裝了避雷網起了作用。經測定接地電阻為2.6Ω,符合設計要求(20Ω以內),地網完好,經檢查受雷擊部位均無避雷設施”。這段話是對1979年10月我們的調查結論和1980年以此為設計依據的防雷電措施作出最肯定評價。究竟為什么發(fā)生大規(guī)模雷害原因有三條:到處置放金屬物(槽鋼、圓鋼、鋼筋、鐵鏈)照明和通訊線路亂拉亂接,不合《古建筑電器安裝規(guī)程》,以前接地導線多處被切斷,裸露地表,有掛在樹上和懸于石頭上誘發(fā)雷擊原因。
當我在1979年11月6日向有關方面提出地質調查報告,和以此作為設計防雷擊措施依據之后,從1980年夏季為雷暴多發(fā)時期,我每次關注武當山有無發(fā)生雷擊的信息。每年夏季,提心吊膽,萬一有所閃失,將成千古罪人,遺臭萬年。當三年過后,武當山金頂則安然無恙,我已十分欣慰自己為祖國文化遺產的保護,作出了貢獻。我是1985年春調武漢工作,但是在1987年6月在《湖北日報》上見到武當山又一次遇到更大規(guī)模的雷害時,我當即審時度勢,給丹江口市政協(xié)去了一函(我曾是那兒數屆常委),談了兩點看法:其一,仍然堅持我于1979年10月的調查報告是正確的,其二,據傳為了開發(fā)旅游資源,對有關方面將恢復金頂上的“雷火煉殿”、“平地驚雷”景觀,以吸引更多游客、香客來朝拜。對此事要慎重,不能貿然行之,這是意味著拆除所有防雷設施了。我說如果愿意承受每年可能發(fā)生的雷害損失,就來看它的“雷火煉殿”景觀及產生的“雷害”的后果。
市政協(xié)很快給我回信,并寄來1987年6月11日聯(lián)合調查報告,名曰“關于武當山金頂遭受雷擊的情況報告”,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內容。
九、“畫蛇添足”么?
大約在1987年前后的一天,地質科研所劉施民告訴我,在《長江日報》(武漢市委機關報)有篇文章,議論在武當山安置防雷電設施,認為是畫蛇添足多此一舉,原因是金殿為銅質鑄造,本身就是一個良好的避雷裝置和傳導體等語。
在我讀到這篇文章時,我只能一笑了之。該文作者是曉得銅鑄的金殿確實是良導體,但他知其一不知其二:金頂上的附屬磚木結構的房屋和金殿臺基、祭壇及石欄經常遭受雷害破壞,也不計修復了多少回。當然這位先生也可能未巧遇雷害及損壞的現(xiàn)場。況且安裝避雷裝置之后,金頂的雷害頓減,以至數年未見發(fā)生。1987年6月又一次發(fā)生大規(guī)模雷害,也許會被不明真相的人們說為現(xiàn)有的避雷裝置引來的,那我就是有十張嘴也無法辯解了。幸好有地方的專門調查報告作出了科學結論。
那位朋友要我寫文章反駁,我回說免了!
十、與“國寶”親密接觸
1979年10月在武當山工作時,當時只有武當山文物管理所統(tǒng)管,而道教協(xié)會尚未恢復道觀宮的管理權利。
當我們在武當山太和宮住下時,清晨登頂觀日出,而晚上去觀看星空。為了方便起見,文管所的劉所長將登頂時打開南天門的鑰匙也交給我。一次午餐后,別人都在午休,我和助手很方便的去登頂繼續(xù)作調查。
據傳晴天可看到襄樊市和近處的老河口市,但我們那幾天是多云。前后多次登頂雖遇晴天,也未能看到上述二地。但這次夜晚看到東邊兩個城市的火光映空,呈現(xiàn)紅色,而西北角十堰市所在地上空也泛出同樣的光亮。
對于金殿內部的陳設,我們是盡情飽覽,金殿構件在北京鑄成,由運河經南京溯長江、漢江運達武當山組裝,金殿闊4.4m、深3.15m、四周立柱12根,柱上疊架額、枋及重翹重昂與單翹重昂斗拱分別承托上、下檐部,構成重檐廡殿式屋頂。正脊兩端鑄龍吻對峙;垂脊圓和,翼角舒展,其上飾有仙人、龍、風、獅、海馬、天馬等靈禽瑞獸,依序排列整齊。四壁于立柱之間滿裝四抹頭隔扇,殿正中間有兩扇鑄門,其軸嵌在戶樞,可以開合,但僅發(fā)出輕微的摩擦聲。額枋線劃錯金彩畫圖案,工藝極為精細;殿內頂部作平棋天花(方塊天花板嵌緊),鑄線刻流云紋飾,線條流暢。殿內藻井上,懸有一顆銅質鎏金寶珠,傳說此珠能鎮(zhèn)山風,故名“避風珠”。金殿造得密不透風,殿內空氣不能形成對流,殿外山風呼嘯,殿內神燈火苗一絲不動。雪花飄至殿內而被擋出去,金殿是一大國寶。據云我國著名的建筑學大師楊廷寶先生來實地考察,曾要幾人同時頂天花板而紋絲不動,可見鑲嵌工藝之精密,嘆為觀止。殿內地面以紫色紅色竹葉狀灰?guī)r鋪地。殿中神像,中坐者為真武大帝,披發(fā)赤足,發(fā)絲細密,目光炯炯,英姿魁梧。右侍玉女端寶雙目凝視,溫雅文靜,拘謹恭順,裙服飾飄逸狀;左侍玉童捧冊儒雅莊肅;執(zhí)旆捧劍兩武士,分列兩側劍眉鳳目,勇猛威嚴。銅香案下置玄武一尊,為龜蛇合體,龜頭上昂,蛇伸出身子在空間與龜相呼應交流狀。后壁上方高懸鎏金銅匾額一方,上書“金光妙相”四字,系清圣祖康熙皇帝手跡。殿外檐際懸立盤龍斗邊鎏金牌額,上書“金殿”二字。殿體各部件全系銅鑄,并鎏金、榫卯拼裝,合縫精密,毫無鑄鑿的痕跡,雖經500多年的嚴寒酷暑、風雨雷電的侵蝕,至今仍輝煌锃亮。這些能讓我們仔細地觀賞和撫摸,實在是極好的機會。由于文管所同志的熱情接待,我向他們請教,也得到不少的知識,大長見識。真有“登山五天,勝讀十年書”之感。
十一、盡覽金頂奇觀
金頂奇觀,一般傳有:
“天柱曉晴”:黎明時分,峰巔為陽光照得金光燦爛。
“雷火煉殿”:前已講,這里講一個傳說,在金殿四周,驚心動魄的,雷電火球滾動,相傳天帝唯恐敬香的信士染臟了金頂;又有說怕有心術不正的人偷走金殿的寶貝,便說雷公雨師來洗金殿,保持清潔,把殿內寶貝煉得更堅固,還有警告圖謀不軌者。
“祖師出汗”:金殿內供奉的真武大帝的尊稱為祖師。每次下雨前,殿內濕度大,在神位聚合晶瑩的水珠。
“海馬吐霧”:在金殿翼脊有海馬鑄像,因系中空,受太陽照射,如氣溫下降遇雨時,海馬口內排出熱氣,遇冷空氣而霧化,有時風從海馬口旁吹過,會發(fā)出聲響,喻之為海馬長嘯。海馬即天馬,所謂“天馬行空”即是。
“月敲山門”:從金頂一座門向遠處看懸在空中的月亮,夜深人靜,似乎月亮前來叩門。清香的涼風,沁人心脾,頓覺解脫一切人間煩惱。
“武當日出”:向東方觀看,霞光萬道,在彩霞中慢慢躍出彎鉤狀,呈跳躍狀這時又急速變化為半圓,到大圓盆,由火紅色到金紅色,冉冉升起,耀眼奪目,華光四射,大地頓時充滿生機。
以上這幾個勝景除“雷火煉殿”是在20世紀50年代親見外,其他都是1979年在武當山上一一先后觀賞到的。還有著名的“金殿倒影”,“淺海奔潮”(指云海)等沒能觀賞到,不過在事后登臨武當山時,先后有幸觀賞到。
十二、后記
登頂調查的助手王青華是湖北人,很快與調查組內的人熟悉起來了。在我做了調查第一次發(fā)言后,王青華聽很多人反映說郝工是少言寡語,千思萬想,引而不發(fā),一鳴驚人。同行的另一位專家則見事風生,滔滔不盡,海闊天空,不絕于耳。聽了之后,我對王青華說:人的個性和專業(yè)不一樣,我們搞地質學必須是在現(xiàn)場作調查研究之后方能有發(fā)言權。是我們的地質工作的一個準則。
本文中所列巖石電阻率,系由五大隊物探分隊何廣躍測試提供。
本文主要成果,已載入新版《武當山志》(1994年,新華出版社出版)。
玉樓金殿代表什么動物?
武當山天柱峰頂端有一著名的的金殿,始建于明永樂年間,當時是在北京鑄成大概有幾百噸,由運河經南京溯長江水運至武當山天柱峰。
金殿安住在天柱峰后形成三大奇觀:首先是神像出汗,每當有大雨之際,殿內神像汗流浹背。第二個是海馬吐霧,金殿屋脊有很多動物,其中有一頭海馬,每當夏天的時候就會噴吐白霧,發(fā)出聲響,隨后一場瓢潑大雨。第三個是雷火煉殿,這個也是最神奇的,當雷雨到來之際,會在金殿周圍形成一個臉盆大的火球來回滾動,大概類似球形閃電,碰到物體就會有非常大的響聲,有時候閃電直接劈在金殿上,發(fā)出金光萬道,紅光沖天,數十里可見。令人驚訝的是,金殿遭受雷劈并無損壞,反而雷雨過后金殿像水洗一般,更加光彩輝煌。
大概如下圖……
壯觀吧……可惜有關部門畫蛇添足加避雷針,雷火煉殿奇觀再也不現(xiàn),更難以接受的是裝了避雷針反而損壞了金殿的須彌座……
請問觀世音菩薩與玉皇大帝那個大呢
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要知道欲界六道輪回是:天、人、阿修羅、餓鬼、地獄、畜生。你知道“天”指的是什么?指的是天界的一切天人,也包括玉皇大帝。凡是在六道輪回之內一切有情(六道眾生),皆都比六道輪回之外眾生(如佛、菩薩、緣覺、聲聞)低。只有六道輪回之外(如佛、菩薩、緣覺、聲聞)才是最貴。也就是說(只有四圣法界)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才是最大的。 你們猜“玉皇大帝”和“阿羅漢”,誰貴誰輕呢? 佛曰:阿羅漢貴。因玉皇大帝(也叫天帝,即是天,還在六道輪回之內,尚未跳脫三界)是依然未超脫生死苦海的六道凡夫,而阿羅漢(又稱自了漢,已經斷除了見思煩惱,證得了有余涅故宮博物院 前三殿后三宮分別是什么?
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后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
一、前三殿
1、太和殿
太和殿是紫禁城中的至尊金殿,即民間所謂皇宮中的“金鑾寶殿”,這里是皇帝舉行重大朝典之地。初建于明永樂年(15世紀初),后經數次災毀和重建。明嘉靖朝改名皇極殿。滿清建都北京后改為今名,蘊含天下和諧的宏旨?,F(xiàn)在的太和殿是清康熙年重建并留存下來的。
太和殿矗立在紫禁城中央,京城的中軸子午線沿著龍紋石雕御路升上三臺,從天子寶座下穿過。每當大典之際,鳴鐘擊鼓,禮樂齊奏,帝王御殿升座,君臨天下,接受王公和百官的朝賀,極顯其尊貴和威嚴。
太和殿是紫禁城中最大的殿宇,也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制最高的古代宮殿建筑。大殿內外飾以成千上萬條金龍紋,屋脊角安設十個脊獸,在現(xiàn)存古建筑中僅此一例。
2、中和殿
中和殿位處太和殿與保和殿之間,仿佛古代尊貴的“工”字形殿中間穿廊的作用。初建于明永樂年(15世紀初),初名華蓋殿,后幾經災毀和修建。明嘉靖年重建后改名中極殿,清順治帝入主紫禁城后改名中和殿,意為秉中庸之道,求天下和順。
中和殿四面門窗的形制取自古代的“明堂”?;实墼谏偷钆e行大典前,先在此暫憩,并接受執(zhí)事官員的朝拜。或于親祭等大禮前在此檢閱祝文、奏書之類的準備工作。
3、保和殿
保和殿是三臺上的第三座大殿,初建于明永樂年(15世紀初),后來幾經災毀和重建。原名為謹身殿,后改建極殿,清代最終定名為保和殿,意為保持心志純一,共享天下和諧。
明代,舉行朝典前,皇帝從乾清宮升至此殿更衣。清初,后三宮修復前,順治帝、康熙帝曾在此居住,順治帝的大婚也在此舉行。
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在此賜藩國、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宴。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以后,皇帝主持的殿試也改在這里舉行。
二、后三宮
1、乾清宮
始建于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清兩代曾因數次被焚毀而重建,現(xiàn)有建筑為清代嘉慶三年(1798年)所建。
乾清宮為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座落在單層漢白玉石臺基之上,連廊面闊9間,進深5間,建筑面積1400㎡,自臺面至正脊高20余米 ,檐角置脊獸9個,檐下上層單翹雙昂七踩斗栱,下層單翹單昂五踩斗栱,飾金龍和璽彩畫,三交六椀菱花隔扇門窗。
殿內明間、東西次間相通,明間前檐減去金柱,梁架結構為減柱造形式,以擴大室內空間。后檐兩金柱間設屏,屏前設寶座,寶座上方懸“正大光明”匾。
東西兩梢間為暖閣,后檐設仙樓,兩盡間為穿堂,可通交泰殿、坤寧宮。殿內鋪墁金磚。殿前寬敞的月臺上,左右分別有銅龜、銅鶴,日晷、嘉量,前設鎏金香爐4座,正中出丹陛,接高臺甬路與乾清門相連。
2、交泰殿
交泰殿位于乾清宮與坤寧宮的中間,取《易經》中乾坤交泰之意。這里不僅是皇后在節(jié)慶時接受禮賀的地方,也是清代象征皇權的二十五方寶璽的貯存之地 。
交泰殿平面為方形,深、廣各3間,單檐四角攢尖頂,銅鍍金寶頂,黃琉璃瓦,雙昂五踩斗栱,梁枋飾龍鳳和璽彩畫。四面明間開門,三交六椀菱花,龍鳳裙板隔扇門各4扇,南面次間為檻窗,其余三面次間均為墻。殿內頂部為盤龍銜珠藻井,地面鋪墁金磚。
明間設寶座,上懸康熙帝御書“無為”匾,寶座后有板屏一面,上書乾隆帝御制《交泰殿銘》。東次間設銅壺滴漏,乾隆年后不再使用。西次間設大自鳴鐘,宮內時間以此為準。
交泰殿為皇后千秋節(jié)受慶賀禮的地方。清代,于此殿貯清二十五寶璽。每年正月,由欽天監(jiān)選擇吉日吉時,設案開封陳寶,皇帝來此拈香行禮。清世祖所立“內宮不許干預政事”的鐵牌曾立于此殿?;实鄞蠡闀r,皇后的冊、寶安設殿內左右案上。每年春季祀先蠶,皇后先一日在此查閱采桑的用具。
3、坤寧宮
坤寧宮是皇后的正寢宮殿,但清代的坤寧宮按滿洲風俗做了改制,東暖閣做為皇帝大婚的洞房,但皇后平日不再居住在此,坤寧宮每日主要是作為薩滿教祭祀的場所。
后三宮區(qū)最北端為通往御花園的坤寧門。坤寧宮是內廷后三宮之一,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正德九年(1514年)、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兩次毀于火,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重建。
清沿明制于順治二年(1645年)重修,十二年(1655年)仿沈陽盛京清寧宮再次重修。嘉慶二年(1797年)乾清宮失火,延燒此殿前檐,三年(1798年)重修。
坤寧宮座北面南,面闊連廊9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明代是皇后的寢宮。清順治十二年改建后,為薩滿教祭神的主要場所。
改原明間開門為東次間開門,原槅扇門改為雙扇板門,其余各間的欞花槅扇窗均改為直欞吊搭式窗。
室內東側兩間隔出為暖閣,作為居住的寢室,門的西側四間設南、北、西三面炕,作為祭神的場所。與門相對后檐設鍋灶,作殺牲煮肉之用。由于是皇家所用,灶間設欞花扇門,渾金毗盧罩,裝飾考究華麗。
坤寧宮改建后,即成為清宮薩滿祭祀的主要場所,其中宮的地位并未改變??滴跛哪辏?665年)玄燁大婚時,太皇太后指定大婚在坤寧宮行合巹禮。
同治皇帝、光緒皇帝大婚,溥儀結婚也都是在坤寧宮舉行。雍正以后,皇帝移住養(yǎng)心殿,皇后也不再住坤寧宮,坤寧宮實際上已作為專供薩滿教祭神的場所。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故宮前三殿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后三宮
上一篇
定義帶三條邊的Triangle類,包含計算周長與面積的功能。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