嫒美直播免费版app下载-嫒美直播永久免费版下载-嫒美直播最新下载安装

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綜合 > 正文

內蒙古夏季生產用水多嗎?

我國哪些地區(qū)嚴重缺水?

水是生命之源,人不吃飯可以撐7天,但是不喝水三天就完蛋,很多植物、莊稼都是需要水才能生長的,很多企業(yè)的生產制造也是需要水才能繼續(xù)作業(yè)的,人類的社會沒有了水可以說是寸步難行,這就導致一些缺水的地區(qū)人口稀少,經濟發(fā)展水平落后,雖然我們有時候會看到我們國家發(fā)生洪澇災害,給人的感覺好像是我們國家的水源豐富,其實我們國家是淡水缺乏的國家,特別是一些地區(qū),缺水十分嚴重。

  我國缺水最嚴重的地區(qū)一覽:

  下面這張圖片很好的記錄了我國水資源的分布情況

  

  從上面的情況來看,我國最缺水的地方大部分位于西部地區(qū),特別是新疆、內蒙古是嚴重缺水的地區(qū)。

  新疆有我們國家最大的沙漠地區(qū),這里常年降雨量非常的少,缺水是情理之中的!

  但是很多人可能沒想到,內蒙古的很多地方竟然也是缺水的!內蒙古缺水的主要原因是降水量少。

  如何解決地區(qū)缺水問題?

  在古代人們都是靠天吃飯的,老天爺給你什么樣的天氣、氣候,就決定了你未來吃飯的情況!

  但是在人類發(fā)展到現在,已經完全可以通過科技、人力來改變一些過去沒法改變的現實,比如缺水的問題! :

  缺水的問題主要解決方法就是大興水利。

  1、打深井。

  以前技術達不到,挖不到很深的地方,現在打深井是解決吃水難的一個手段之一。

  2、調水工程!

  比如我們的南水北調等水利工程,就是解決區(qū)域性缺水的一個重要手段。

  3、其他的水利工程,人工降雨等等。

  比如建水庫蓄水,人工降雨手段等等,其實這些方式我們國家都在利用,也取的了很好的效果!

誰能給我一些關于用水情況的資料

降水量 1998年全國平均降水量713毫米,折合降水總量67631億立方米,比常年(多年平均,下同)偏多11.3%,屬豐水年。按九大流域片分析,松遼河片降水量616毫米,比常年多20.6%;海河片降水量551毫米,比常年多0.8%;黃河片降水量463毫米,比常年多1.5%;淮河片降水量1005毫米,比常年多18.8%;長江片降水量1216毫米,比常年多11.5%;珠江片降水量1560毫米,比常年多0.4%;東南諸河片降水量1875毫米,比常年多13.5%;西南諸河片降水量1212毫米,比常年多14.4%;內陸河片降水量193毫米,比常年多17.6%。各省級行政區(qū)1998年降水量與常年相比,偏多

內蒙古的地理環(huán)境是怎樣的?

內蒙古,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東起東經126°04′,西至東經97°12′,橫跨經度28°52′,東西直線距離2400多公里;南起北緯37°24′,北至北緯53°23′,縱占緯度15°59′,直線距離1700㎞;全區(qū)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占中國土地面積的12.3%,是中國第三大省區(qū)。東、南、西依次與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陜西、寧夏和甘肅8省區(qū)毗鄰,跨越三北(東北、華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國和俄羅斯聯邦接壤,國境線長4200㎞。

內蒙古自治區(qū)地域遼闊,地層發(fā)育齊全,巖漿活動頻繁,成礦條件好,礦產資源豐富。以北42°為界,可分為兩個1級大地構造單元。42°線以北為天山——內蒙古——興安地槽區(qū),以南為華北地臺區(qū)。中、新生代時受太平洋板塊向西俯沖的影響,內蒙古東部地區(qū)形成北北東向的構造火山巖帶,即新華夏系第三隆起帶。內蒙古存在著兩個中國著名的Ⅱ級成礦帶,就在這兩大工級構造單元接觸部軸和新華夏系第三隆起帶上。前者為華北地臺北緣金、銅多金屬Ⅱ級成礦帶,后者為大興安嶺Ⅱ級銅多金屬成礦帶。

內蒙古自治區(qū)地域遼闊,土壤種類較多,其性質和生產性能也各不相同,但其共同特點是土壤形成過程中鈣積化強烈,有機質積累較多。

內蒙古土壤在分布上東西之間變化明顯,土壤帶基本呈東北--西南向排列,最東為黑土壤地帶,向西依次為暗棕壤地帶、黑鈣土地帶、栗鈣土地帶、棕壤土地帶、黑壚土地帶、灰鈣土地帶、風沙土地帶和灰棕漠土地帶。其中黑土壤的自然肥力最高,結構和水分條件良好,易于耕作,適宜發(fā)展農業(yè);黑鈣土自然肥力次之,適宜發(fā)展農林牧業(yè)。

全區(qū)地勢較高,平均海拔高度1000m左右,基本上是一個高原型的地貌區(qū)。在世界自然區(qū)劃中,屬于著名的亞洲中部蒙古高原的東南部及其周沿地帶,統稱內蒙古高原,是中國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在內部結構上又有明顯差異,其中高原約占總面積的53.4%,山地占20.9%,丘陵占16.4%,平原與灘川地占8.5%,河流、湖泊、水庫等水面面積占0.8%。

內蒙古自治區(qū)的地貌以蒙古高原為主體,具有復雜多樣的形態(tài)。除東南部外,基本是高原,占總土地面積的50%左右,由呼倫貝爾高平原、錫林郭勒高平原、巴彥淖爾--阿拉善及鄂爾多斯等高平原組成,平均海拔1000m左右,海拔最高點賀蘭山主峰3556m。高原四周分布著大興安嶺、陰山(狼山、色爾騰山、大青山、灰騰梁)、賀蘭山等山脈,構成內蒙古高原地貌的脊梁。

內蒙古高原西端分布有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庫布其、毛烏素等沙漠,總面積15萬平方公里。在大興安嶺的東麓、陰山腳下和黃河岸邊,有嫩江西岸平原、西遼河平原、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及黃河南岸平原。這里地勢平坦、土質肥沃、光照充足、水源豐富,是內蒙古的糧食和經濟作物主要產區(qū)。在山地向高平原、平原的交接地帶,分布著黃土丘陵和石質丘陵,其間雜有低山、谷地和盆地分布,水土流失較嚴重。

內蒙古自治區(qū)地域廣袤,所處緯度較高,高原面積大,距離海洋較遠,邊沿有山脈阻隔,氣候以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勻,風大,寒暑變化劇烈的特點。大興安嶺北段地區(qū)屬于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巴彥浩特——海勃灣——巴彥高勒以西地區(qū)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偟奶攸c是春季氣溫驟升,多大風天氣,夏季短促而炎熱,降水集中,秋季氣溫劇降,霜凍往往早來,冬季漫長嚴寒,多寒潮天氣。

全年太陽輻射量從東北向西南遞增,降水量由東北向西南遞減。年平均氣溫為0~8℃,氣溫年差平均在34~36℃,日差平均為12~16℃。年總降水量50~450㎜,東北降水多,向西部遞減。東部的鄂倫春自治旗降水量達486㎜,西部的阿拉善高原年降水量少于50㎜,額濟納旗為37㎜。蒸發(fā)量大部分地區(qū)都高于1200㎜,大興安嶺山地年蒸發(fā)量少于1200㎜,巴彥淖爾高原地區(qū)達3200㎜以上。

內蒙古日照充足,光能資源非常豐富,大部分地區(qū)年日照時數都大于2700小時,阿拉善高原的西部地區(qū)達3400小時以上。全年大風日數平均在10~40天,70%發(fā)生在春季。其中錫林郭勒、烏蘭察布高原達50天以上;大興安嶺北部山地,一般在10天以下。沙暴日數大部分地區(qū)為5~20天,阿拉善西部和鄂爾多斯高原地區(qū)達20天以上,阿拉善盟額濟納旗的呼魯赤古特大風日,年均108天。

內蒙古自治區(qū)境內共有大小河流千余條,中國的第二大河——黃河,由寧夏石咀山附近進入內蒙古,由南向北,圍繞鄂爾多斯高原,形成一個馬蹄形。其中流域面積在1000㎞2以上的河流有107條;流域面積大于300㎞2的有258條。有近千個大小湖泊,主要有呼倫湖、貝爾湖、達里諾爾湖、烏梁素海、岱海、居延海等。

內蒙古水資源在地區(qū)、時程的分布上很不均勻,且與人口和耕地分布不相適應。東部地區(qū)黑龍江流域土地面積占全區(qū)的27%,耕地面積占全區(qū)的20%,人口占全區(qū)的18%,而水資源總量占全區(qū)的65%,人均占有水量8420m3,為全區(qū)均值的3.6倍。中西部地區(qū)的西遼河、海灤河、黃河3個流域總面積占全區(qū)的26%,耕地占全區(qū)的30%,人口占全區(qū)的66%,但水資源僅占全區(qū)25%,其中除黃河沿岸可利用部分過境水外,中西部大部分地區(qū)水資源緊缺。

全區(qū)按自然條件和水系的不同,分為:大興安嶺西麓黑龍江水系地區(qū)(克魯倫河、額爾古納河);呼倫貝爾高平原內陸水系地區(qū);大興安嶺東麓山地丘陵嫩江水系地區(qū)(罕諾河、那都里河、多布庫爾河、甘河等);西遼河平原遼河水系地區(qū)(老哈河和西拉木倫河);陰山北麓內蒙古高平原內陸水系地區(qū);陰山山地、海河、灤河水系地區(qū);陰山南麓河套平原黃河水系地區(qū)(黃河、大黑河);鄂爾多斯高平原水系地區(qū);西部荒漠內陸水系地區(qū)。

工業(yè)和農業(yè)的用水量

1998年中國氣候異常,長江、松花江、珠江、閩江等主要江河發(fā)生了大洪水。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領導下,廣大軍民頑強拼搏,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抗洪、搶險、救災的全面勝利。1998年全國屬豐水年,降雨量比常年偏豐,地表水資源量比常年增加,地下水儲存和水庫蓄水總量有所增加,黃河下游斷流比1997年有所緩和,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水環(huán)境狀況局部有所改善。工業(yè)和城市生活用水略有增長,全國供水基本上滿足國民經濟繼續(xù)保持穩(wěn)定增長的需求。黨中央、國務院發(fā)布了《關于災后重建、整治江湖、興修水利的若干意見》,對水利建設作了總體部署。但是,中國面臨的水資源形勢依然嚴峻。洪澇災害、干旱缺水、水環(huán)境惡化等水的問題

內蒙古的資料

【內蒙古自治區(qū)簡介】 內蒙古是清朝內扎克蒙古的簡稱。 內蒙古自治區(qū)簡稱內蒙古。位于我國北部邊疆,西北緊鄰蒙古和俄羅斯。面積110萬平方公里;人口2326萬;以蒙古族和漢族數量最多,此外,還有朝鮮、回、滿、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等民族。全區(qū)分設7個盟,轄5地級市;其下又轄15縣級市、17縣、49旗、3自治旗。首府呼和浩特市。包頭、烏蘭察布、烏海、海拉爾、通遼等為區(qū)內主要城市。 全境以高原為主,多數地區(qū)在海拔1000米以上,通稱內蒙古高原。主要山脈有大 興安嶺、賀蘭山、烏拉山和大青山。東部草原遼闊,西部沙漠廣布。有呼倫湖、貝爾湖 等著名湖泊,黃河流經本區(qū)西南部。本區(qū)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因地域遼闊
展開全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