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這吾問無為謂無無無無
- 教育綜合
- 2024-11-17 13:00:15
吾問無為謂是什么意思
無為謂是人名. 出自莊子《知北游》 原文 知謂黃帝曰:“(吾問無為謂),無為謂不我應(yīng).非不我應(yīng),不知應(yīng)我也.吾問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今予問乎若,若知之,奚故不近?” 譯文 知又對黃帝說:“(我問無為謂),無為謂不回答我,不是不回答我,是不知道回答我.我問狂屈,狂屈內(nèi)心里正想告訴我卻沒有告訴我,不是不告訴我,是心里正想告訴我又忘掉了怎樣告訴我.現(xiàn)在我想再次請教你,你懂得我所提出的問題,為什么又說回答了我便不是接近于道呢?”“吾問無為謂”出自哪篇文章?
【出自】;
《外篇·知北游》莊子
【原文】:
知北游于玄水之上,登隱弅之丘,而適遭無為謂焉。知謂無為謂曰: “予欲有問乎若:何思何慮則知道?何處何服則安道?何從何道則得 道?”三問而無為謂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知不得問,反于白 水之南,登狐闋之上,而睹狂屈焉。知以之言也問乎狂屈。狂屈曰: “唉!予知之,將語若?!敝杏远渌?。知不得問,反于帝 宮,見黃帝而問焉。
黃帝曰:“無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 無從無道始得道。”知問黃帝曰:“我與若知之,彼與彼不知也,其 孰是邪?”黃帝曰:“彼無為謂 真是也,狂屈似之,我與汝終不近也。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 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為也,義可虧也,禮相偽 也。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 ’禮者,道之華而亂之首也。故曰:‘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之,以 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也?!褚褳槲镆?,欲復(fù)歸根,不亦難乎! 其易也其唯大人乎!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jì)!人之生, 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故萬物一 也。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臭腐。臭腐復(fù)化為神奇,神奇復(fù) 化為臭腐。
故曰:‘通天下一氣耳?!ト斯寿F一。”知謂黃帝曰: “吾問無為謂,無為謂不應(yīng)我,非不我應(yīng),不知應(yīng)我也;吾問狂屈, 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今予問乎若, 若知之,奚故不近?”黃帝曰:“彼其真是也,以其不知也;此其似 之也,以其忘之也;予與若終不近也,以其知之也?!笨袂勚?,以 黃帝為知言。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圣人 者,原天地之美而達(dá)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大圣不作,觀于天地 之謂也。今彼神明至精,與彼百化。物已死生方圓,莫知其根也。扁 然而萬物,自古以固存。六合為巨,未離其內(nèi);秋豪為小,待之成體 ;天下莫不沈浮,終身不故;陰陽四時運行,各得其序;惛然若亡而 存;油然不形而神;萬物畜而不知:此之謂本根,可以觀于天矣!
嚙缺問道乎被衣,被衣曰:“若正汝形,一汝視,天和將至;攝汝 知,一汝度,神將來舍。德將為汝美,道將為汝居。汝瞳焉如新生之 犢而無求其故?!毖晕醋洌瑖彼?。被衣大說,行歌而去之,曰: “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實知,不以故自持。媒媒晦晦,無心而 不可與謀。彼何人哉!”
舜問乎丞:“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 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 ;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順也;子孫 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蛻也。故行不知所往,處不知所持,食不知所味 。天地之強(qiáng)陽氣也,又胡可得而有邪!”
孔子問于老聃曰:“今日晏閑,敢問至道?!崩像踉唬骸叭挲R戒, 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掊擊而知。夫道,窨然難言哉!將為汝言其崖 略:夫昭昭生于冥冥,有倫生于無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萬 物以形相生。故九竅者胎生, 八竅者卵生。其來無跡,其往無崖,無門無房,四達(dá)之皇皇也。邀于 此者,四肢強(qiáng),思慮恂達(dá),耳目聰明。其用心不勞,其應(yīng)物無方,天 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廣,日月不得不行,萬物不得不昌,此其道與! 且夫博之不必知,辯之不必慧,圣人以斷之矣!若夫益之而不加益, 損之而不加損者,圣人之所保也。淵淵乎其若海,魏魏乎其終則復(fù)始 也。運量萬物而不匱。則君子之道,彼其外與!萬物皆往資焉而不匱 。此其道與!
“中國有人焉,非陰非陽,處于天地之間,直且為人,將反于宗。 自本觀之,生者,喑噫物也。雖有壽夭,相去幾何?須臾之說也,奚 足以為堯、桀之是非!果蓏有理,人倫雖難,所以相齒。圣人遭之而 不違,過之而不守。調(diào)而應(yīng)之,德也;偶而應(yīng)之,道也。帝之所興, 王之所起也。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 ;油然寥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類悲之 。解其天韜,墮其天帙。紛乎宛乎,魂魄將往,乃身從之。乃大歸乎 !不形之形,形之不形,是人之所同知也,非將至之所務(wù)也,此眾人 之所同論也。彼至則不論,論則不至;明見無值,辯不若默;道不可 聞,聞不若塞:此之謂大得。”
東郭子問于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 ”東郭子曰:“期而后可?!鼻f子曰:“在螻蟻?!痹唬骸昂纹湎滦??”曰:“在稊稗?!痹唬骸昂纹溆滦??”曰:“在瓦甓。”曰: “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東郭子不應(yīng)。莊子曰:“夫子之 問也,固不及質(zhì)。正、獲之問于監(jiān)市履狶也,‘每下愈況’。汝唯莫必, 無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異名同實,其指一也 。嘗相與游乎無有之宮,同合而論,無所終窮乎!嘗相與無為乎!澹 澹而靜乎!漠而清乎!調(diào)而閑乎!寥已吾志,無往焉而不知其所至, 去而來不知其所止。吾往來焉而不知其所終,彷徨乎馮閎,大知入焉 而不知其所窮。物物者與物無際,而物有際者,所謂物際者也。不際 之際,際之不際者也。謂盈虛衰殺,彼為盈虛非盈虛,彼為衰殺非衰 殺,彼為本末非本末,彼為積散非積散也?!?/p>
妸荷甘與神農(nóng)同學(xué)于老龍吉。神農(nóng)隱幾,闔戶晝瞑。囗荷甘日中奓 戶而入,曰:“老龍死矣!”神農(nóng)隱幾擁杖而起,嚗然放杖而笑,曰: “天知予僻陋謾誕,故棄予而死。已矣,夫子無所發(fā)予之狂言而死矣 夫!”弇堈吊聞之,曰:“夫體道者,天下之君子所系焉。今于道, 秋豪之端萬分未得處一焉,而猶知藏其狂言而死,又況夫體道者乎! 視之無形,聽之無聲,于人之論者,謂之冥冥,所以論道而非道也。”
于是泰清問乎無窮,曰:“子知道乎?”無窮曰:“吾不知?!庇?問乎無為,無為曰:“吾知道?!痹唬骸白又?,亦有數(shù)乎?”曰 :“有?!痹唬骸捌鋽?shù)若何?”無為曰:“吾知道之可以貴、可以賤 、可以約、可以散,此吾所以知道之?dāng)?shù)也?!碧┣逡灾砸矄柡鯚o始 ,曰:“若是,則無窮之弗知與無為之知,孰是而孰非乎?”無始曰 :“不知深矣,知之淺矣;弗知內(nèi)矣,知之外矣?!庇谑翘┣逖龆鴩@ 曰:“弗知乃知乎,知乃不知乎!孰知不知之知?”無始曰:“道不 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 形之不形乎!道不當(dāng)名?!睙o始曰:“有問道而應(yīng)之者,不知道也; 雖問道者,亦未聞道。道無問,問無應(yīng)。無問問之,是問窮也;無應(yīng) 應(yīng)之,是無內(nèi)也。以無內(nèi)待問窮,若是者,外不觀乎宇宙,內(nèi)不知乎 大初。是以不過乎昆侖,不游乎太虛。”
光曜問乎無有曰:“夫子有乎?其無有乎?”光曜不得問而孰視其 狀貌:窨然空然。終日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搏之而不得也。光 曜曰:“至矣,其孰能至此乎!予能有無矣,而未能無無也。及為無 有矣,何從至此哉!”
大馬之捶鉤者,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大馬曰:“子巧與!有道 與?”曰:“臣有守也。臣之年二十而好捶鉤,于物無視也,非鉤無 察也。”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以長得其用,而況乎無不用者乎!物 孰不資焉!
冉求問于仲尼曰:“未有天地可知邪?”仲尼曰:“可。古猶今也 ?!比角笫柖?。明日復(fù)見,曰:“昔者吾問‘未有天地可知乎? ’夫子曰:‘可。古猶今也?!羧瘴嵴讶唬袢瘴崦寥?。敢問何謂 也?”仲尼曰:“昔之昭然也,神者先受之;今之昧然也,且又為不 神者求邪!無古無今,無始無終。未有子孫而有孫子可乎?”冉求未 對。仲尼曰:“已矣,末應(yīng)矣!不以生生死,不以死死生。死生有待 邪?皆有所一體。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 ,猶其有物也。猶其有物也無已!圣人之愛人也終無已者,亦乃取于 是者也?!?/p>
顏淵問乎仲尼曰:“回嘗聞諸夫子曰:‘無有所將,無有所迎。’ 回敢問其游。”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內(nèi)不化,今之人內(nèi)化而外不 化。與物化者,一不化者也。安化安不化?安與之相靡?必與之莫多 。狶韋氏之囿,黃帝之圃,有虞氏之宮,湯武之室。君子之人,若儒 墨者師,故以是非相赍也,而況今之人乎!圣人處物不傷物。不傷物 者,物亦不能傷也。唯無所傷者,為能與人相將迎。山林與,皋壤與, 使我欣欣然而樂與!樂未畢也,哀又繼之。 哀樂之來,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悲夫,世人直為物逆旅耳!夫知 遇而不知所不遇,知能能而不能所不能。無知無能者,固人之所不免 也。夫務(wù)免乎人之所不免者,豈不亦悲哉!至言去言,至為去為。齊 知之,所知則淺矣!”
莊子 知北游 全文譯文
譯文:
知向北游歷來到玄水岸邊,登上名叫隱弅的山丘,正巧在那里遇上了無為謂。知對無為謂說:“我想向你請教一些問題:怎樣思索、怎樣考慮才能懂得道?怎樣居處、怎樣行事才符合于道?依從什么、采用什么方法才能獲得道?”問了好幾次無為謂都不回答,不是不回答,而是不知道回答。
知從無為謂那里得不到解答,便返回到白水的南岸,登上名叫狐闋的山丘,在那里見到了狂屈。知把先前的問話向狂屈提出請教,狂屈說:“唉,我知道怎樣回答這些問題,我將告訴給你,可是心中正想說話卻又忘記了那些想說的話”。
知從狂屈那里也沒有得到解答,便轉(zhuǎn)回到黃帝的住所,見到黃帝向他再問。黃帝說:“沒有思索、沒有考慮方才能夠懂得道,沒有安處、沒有行動方才能夠符合于道,沒有依從、沒有方法方才能夠獲得道?!?/p>
知于是問黃帝:“我和你知道這些道理,無為謂和狂屈不知道這些道理,那么,誰是正確的呢?”黃帝說:“那無為謂是真正正確的,狂屈接近于正確;我和你則始終未能接近于道。知道的人不說,說的人不知道,所以圣人施行的是不用言傳的教育。
道不可能靠言傳來獲得,德不可能靠談話來達(dá)到。沒有偏愛是可以有所作為的,講求道義是可以虧損殘缺的,而禮儀的推行只是相互虛偽欺詐。所以說,‘失去了道而后能獲得德,失去了德而后能獲得仁,失去了仁而后能獲得義,失去了義而后能獲得禮。
禮,乃是道的偽飾、亂的禍?zhǔn)住?。所以說,‘體察道的人每天都得清除偽飾,清除而又再清除以至達(dá)到無為的境界,達(dá)到無所作為的境界也就沒有什么可以作為的了?!缃衲阋褜ν馕镉兴鳛?,想要再返回根本,不是很困難嗎!假如容易改變而回歸根本,恐怕只有是得道的人??!
“生是死的同類,死是生的開始,誰能知道它們的端緒!人的誕生,是氣的聚合,氣的聚合形成生命,氣的離散便是死亡。如果死與生是同類相屬的,那么對于死亡我又憂患什么呢?
所以,萬物說到底是同一的。這樣,把那些所謂美好的東西看作是神奇,把那些所謂討厭的東西看作是臭腐,而臭腐的東西可以再轉(zhuǎn)化為神奇,神奇的東西可以再轉(zhuǎn)化為臭腐。所以說,‘整個天下只不過同是氣罷了’。圣人也因此看重萬物同一的特點。”
知又對黃帝說:“我問無為謂,無為謂不回答我,不是不回答我,是不知道回答我。我問狂屈,狂屈內(nèi)心里正想告訴我卻沒有告訴我,不是不告訴我,是心里正想告訴我又忘掉了怎樣告訴我?,F(xiàn)在我想再次請教你,你懂得我所提出的問題,為什么又說回答了我便不是接近于道呢?”
黃帝說:“無為謂他是真正了解大道的,因為他什么也不知道;狂屈他是接近于道的,因為他忘記了;我和你終究不能接近于道,因為我們什么都知道。”狂屈聽說了這件事,認(rèn)為黃帝的話是最了解道的談?wù)摗?/p>
原文:
知北游于玄水之上,登隱弅之丘,而適遭無為謂焉。知謂無為謂曰:“予欲有問乎若:何思何慮則知道?何處何服則安道?何從何道則得道?”三問而無為謂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知不得問,反于白水之南,登狐闋之上,而睹狂屈焉。
知以之言也問乎狂屈??袂唬骸鞍?!予知之,將語若?!敝杏远渌?。知不得問,反于帝宮,見黃帝而問焉。黃帝曰:“無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無從無道始得道。”
知問黃帝曰:“我與若知之,彼與彼不知也,其孰是邪?”黃帝曰:“彼無為謂真是也,狂屈似之,我與汝終不近也。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為也,義可虧也,禮相偽也。
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禮者,道之華而亂之首也。故曰:‘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也?!褚褳槲镆?,欲復(fù)歸根,不亦難乎!其易也其唯大人乎!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jì)!人之生,氣之聚也。
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臭腐。臭腐復(fù)化為神奇,神奇復(fù)化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氣耳。’圣人故貴一?!?/p>
知謂黃帝曰:“吾問無為謂,無為謂不應(yīng)我,非不我應(yīng),不知應(yīng)我也;吾問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今予問乎若,若知之,奚故不近?”
黃帝曰:“彼其真是也,以其不知也;此其似之也,以其忘之也;予與若終不近也,以其知之也?!笨袂勚?,以黃帝為知言。
出處:出自戰(zhàn)國時期莊周的《莊子·外篇·知北游》。
擴(kuò)展資料:
背景:
莊子的學(xué)問淵博,游歷過很多國家,對當(dāng)時的各學(xué)派都有研究,進(jìn)行過分析批判。楚威王聽說他的才學(xué)很高,派使者帶著厚禮,請他去做相國。
莊子笑著對楚國的使者說:“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赡憔蜎]有看見祭祀用的牛嗎?喂養(yǎng)它好幾年,然后給它披上有花紋的錦繡,牽到祭祀祖先的太廟去充當(dāng)祭品。到了這個時候,它就想當(dāng)個小豬,免受宰割,也辦不到了。你趕快給我走開,不要侮辱我。
我寧愿象烏龜一樣在泥塘自尋快樂,也不受一國君的約束,我一輩子不做官,讓我永遠(yuǎn)自由快樂?!碑?dāng)時諸侯混戰(zhàn),爭霸天下,莊子不愿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便辭官隱居,潛心研究道學(xué)。他大大繼承和發(fā)展了老聃的思想,與老子并稱“道家之祖”。
他把“貴生”引向“達(dá)生”,歸結(jié)為天然的“道”、“我”合一。莊子的才學(xué)不可小視,然而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余萬字,如其中的《莊子·外篇·知北游》等篇,都是用來辨明老子的主張的。莊子因崇尚自由而不應(yīng)楚威王之聘。后隱居著書,成為先秦道家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