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懊髅鞯隆痹趺唇忉屇兀?/h1>
- 教育綜合
- 2024-03-13 07:57:30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什么意思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的意思是說,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此語出自《大學》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p>
(1)大學之道:大學的宗旨?!按髮W”一詞在古代有兩種含義:一是“博學”的意思;二是相對于小學而言的“大人之學”。古人八歲人小學,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等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jié);十五歲人大學,學 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
所以,后一種含義其實也和前一種含義有相通的地方,同樣有“博學”的意思。”道“的本義是道路,引申為規(guī)律、原則等,在中國古代哲學、政治學里,也指宇宙萬物的本原、個體,一定的政治觀或思想體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環(huán)境里有不同的 意思。
(2)在明明德:前一個“明”作動詞,有使動的意味,即“使彰明”, 也就是發(fā)揚、弘揚的意思。后一個“明”作形容詞,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拓展資料:
《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為曾子所作,實為秦漢時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經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最終和《中庸》、《論語》、《孟子》并稱“四書”。宋、元以后,《大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大學》提出的“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一致性 。
《大學》全文文辭簡約,內涵深刻,影響深遠,主要概括總結了先秦儒家道德修養(yǎng)理論,以及關于道德修養(yǎng)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對儒家政治哲學也有系統的論述,對做人、處事、治國等有深刻的啟迪性。
《大學》出自《禮記》,原本是《禮記》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
《禮記》原名《小戴禮記》,又名《小戴記》,由漢宣帝時人戴圣根據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編而成。據斷代史學家班固在“《記》百三十一篇”下自注云“七十子后學者所記也”,他認為《禮記》各篇的成書年代主要分布在戰(zhàn)國初期至西漢初期這段時間。清代人崔述認為:“凡文之體,因乎其時……《大學》之文繁而盡,又多排語,計其時當在戰(zhàn)國。”
(《洙泗考信錄·全錄》)綜合而論,《大學》的成書時代大體在孔子、曾子之后,孟子、荀子之前的戰(zhàn)國前期,即公元前5世紀左右,系出于曾氏之儒一派的純儒家作品”。即《大學》的成書年代應是在戰(zhàn)國初期,其作者應是“曾氏之儒一派”,即現在學術界比較認可的戰(zhàn)國初期曾參所作。
大學之道,在明德什么意思?
意思: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
出自《大學》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p>
譯文: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學習和應用于生活,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明明德”:第一個“明”是動詞,彰顯、發(fā)揚之意。第二個“明”是形容詞,含有高尚、光輝的意思。
第一句話翻過來就是“《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高尚的德行,在于關愛人民,在于達到最高境界的善。”其后的“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的論述是中華文明對做事取得成功之根本所進行的精辟論斷。
擴展資料
從現代管理角度解讀,《大學》的第一段話表達了二層意思:
其一,高尚美好的愿景;
其二,要系統做事才能真正成功(近道)。 現代系統理論認為,由各相互連結的部分構成的整體就是系統。核心思想是各局部之間相互關聯、相互作用,共同對整體發(fā)揮影響,因此,不可偏廢。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比齻€“在”層層遞進,被稱為大學之道的“三綱”,“三綱”即三個宗旨、三個綱領。而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則被稱為大學之道的“八目”,“八目”指的是為了達到“三綱”而設計的八項條目功夫,或者說八個進修階梯。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是什么意思?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是什么意思?儒家思想你懂嗎?
這句話出自孔子弟子曾子寫的《大學》,完整的一句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中國是一個教育制度在夏商周三代就開始走向完備的國家。在周代,王宮、國都乃至閭巷都有辦學。以公學為主,也有私學。像孔子就是歷史上第一個廣泛辦私學的人。這也是他早期生涯中的一個主要謀生手段之一。
按照朱熹的說法,當時“人生八歲,則自王宮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jié),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則自天子之元子、眾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與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學校之教、大小之節(jié)所以分也。”
可見“大學之道”指的是“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其關鍵“在明明德”,這是有別于所謂“小學”以及“俗儒記誦詞章之習”(譬如八股科舉應試之學)。
在古代,大學是相對于小學而言。顧名思義,小學是指小人之學、孩童之學。古代8歲入小學,主要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這些構成了小學的基本學習內容。大學則指大人之學,成人之學。古代15歲入大學
這里兩個“明”字,前字作動詞解,意為“覺察明了”;后字作形容詞解,意為“光明的”。因此“明德”是光明之德,而“明明德”是“去認識明了光明之德”。
也就是說,所謂大學的根本在于去學習認識道德的光明。
人自性的道德能使人心走向光明,這也是陸九淵論心,王陽明以“良知”為本的根源。
認識恢復人本具的道德光明,也就是復歸本性,如孟子言性善,強調從“惻隱之心”,從“不忍人之性”而習得“王道”。這即所謂的大學之道。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明明德是什么啊
“大學”就是相對于小學而言,古人15歲一般上大學. “道”就是方法,途徑,訣竅等; “明明德”,第1個“明”作動詞,為明放、彰顯、提倡、推廣、發(fā)揚、張揚之意;第2個“明”為正大光明,公正開明之意.“德”就是德行和德政,社會風尚. 這段話博大精深,如果真的可以做到,那你就真的“近道咦”《大學》中“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志善”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學習和應用于生活,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原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譯文: 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學習和應用于生活,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zhèn)靜不躁;鎮(zhèn)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 周詳才能夠有所
展開全文閱讀
- 教育綜合
- 2024-03-13 07:57:30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什么意思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的意思是說,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此語出自《大學》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p>
(1)大學之道:大學的宗旨?!按髮W”一詞在古代有兩種含義:一是“博學”的意思;二是相對于小學而言的“大人之學”。古人八歲人小學,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等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jié);十五歲人大學,學 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
所以,后一種含義其實也和前一種含義有相通的地方,同樣有“博學”的意思。”道“的本義是道路,引申為規(guī)律、原則等,在中國古代哲學、政治學里,也指宇宙萬物的本原、個體,一定的政治觀或思想體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環(huán)境里有不同的 意思。
(2)在明明德:前一個“明”作動詞,有使動的意味,即“使彰明”, 也就是發(fā)揚、弘揚的意思。后一個“明”作形容詞,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拓展資料:
《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為曾子所作,實為秦漢時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經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最終和《中庸》、《論語》、《孟子》并稱“四書”。宋、元以后,《大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大學》提出的“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一致性 。
《大學》全文文辭簡約,內涵深刻,影響深遠,主要概括總結了先秦儒家道德修養(yǎng)理論,以及關于道德修養(yǎng)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對儒家政治哲學也有系統的論述,對做人、處事、治國等有深刻的啟迪性。
《大學》出自《禮記》,原本是《禮記》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
《禮記》原名《小戴禮記》,又名《小戴記》,由漢宣帝時人戴圣根據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編而成。據斷代史學家班固在“《記》百三十一篇”下自注云“七十子后學者所記也”,他認為《禮記》各篇的成書年代主要分布在戰(zhàn)國初期至西漢初期這段時間。清代人崔述認為:“凡文之體,因乎其時……《大學》之文繁而盡,又多排語,計其時當在戰(zhàn)國。”
(《洙泗考信錄·全錄》)綜合而論,《大學》的成書時代大體在孔子、曾子之后,孟子、荀子之前的戰(zhàn)國前期,即公元前5世紀左右,系出于曾氏之儒一派的純儒家作品”。即《大學》的成書年代應是在戰(zhàn)國初期,其作者應是“曾氏之儒一派”,即現在學術界比較認可的戰(zhàn)國初期曾參所作。
大學之道,在明德什么意思?
意思: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
出自《大學》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p>
譯文: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學習和應用于生活,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明明德”:第一個“明”是動詞,彰顯、發(fā)揚之意。第二個“明”是形容詞,含有高尚、光輝的意思。
第一句話翻過來就是“《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高尚的德行,在于關愛人民,在于達到最高境界的善。”其后的“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的論述是中華文明對做事取得成功之根本所進行的精辟論斷。
擴展資料
從現代管理角度解讀,《大學》的第一段話表達了二層意思:
其一,高尚美好的愿景;
其二,要系統做事才能真正成功(近道)。 現代系統理論認為,由各相互連結的部分構成的整體就是系統。核心思想是各局部之間相互關聯、相互作用,共同對整體發(fā)揮影響,因此,不可偏廢。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比齻€“在”層層遞進,被稱為大學之道的“三綱”,“三綱”即三個宗旨、三個綱領。而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則被稱為大學之道的“八目”,“八目”指的是為了達到“三綱”而設計的八項條目功夫,或者說八個進修階梯。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是什么意思?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是什么意思?儒家思想你懂嗎?
這句話出自孔子弟子曾子寫的《大學》,完整的一句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中國是一個教育制度在夏商周三代就開始走向完備的國家。在周代,王宮、國都乃至閭巷都有辦學。以公學為主,也有私學。像孔子就是歷史上第一個廣泛辦私學的人。這也是他早期生涯中的一個主要謀生手段之一。
按照朱熹的說法,當時“人生八歲,則自王宮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jié),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則自天子之元子、眾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與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學校之教、大小之節(jié)所以分也。”
可見“大學之道”指的是“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其關鍵“在明明德”,這是有別于所謂“小學”以及“俗儒記誦詞章之習”(譬如八股科舉應試之學)。
在古代,大學是相對于小學而言。顧名思義,小學是指小人之學、孩童之學。古代8歲入小學,主要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這些構成了小學的基本學習內容。大學則指大人之學,成人之學。古代15歲入大學
這里兩個“明”字,前字作動詞解,意為“覺察明了”;后字作形容詞解,意為“光明的”。因此“明德”是光明之德,而“明明德”是“去認識明了光明之德”。
也就是說,所謂大學的根本在于去學習認識道德的光明。
人自性的道德能使人心走向光明,這也是陸九淵論心,王陽明以“良知”為本的根源。
認識恢復人本具的道德光明,也就是復歸本性,如孟子言性善,強調從“惻隱之心”,從“不忍人之性”而習得“王道”。這即所謂的大學之道。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明明德是什么啊
“大學”就是相對于小學而言,古人15歲一般上大學. “道”就是方法,途徑,訣竅等; “明明德”,第1個“明”作動詞,為明放、彰顯、提倡、推廣、發(fā)揚、張揚之意;第2個“明”為正大光明,公正開明之意.“德”就是德行和德政,社會風尚. 這段話博大精深,如果真的可以做到,那你就真的“近道咦”《大學》中“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志善”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學習和應用于生活,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原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譯文: 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學習和應用于生活,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zhèn)靜不躁;鎮(zhèn)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 周詳才能夠有所上一篇
許詩靖,女,幫忙取個英文名,謝謝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