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要齊,力要集,堅持久,滅強敵。是什么意思?
- 教育綜合
- 2023-08-18 07:57:05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什么意思?
這我會!以前上學的時候??迹@句話的意思是: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內(nèi)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jīng)受饑餓之苦,以致肌膚消瘦。
這句話出自于哪里呢?——先秦·孟子及其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完整的原文是這樣的: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 一作:斯人)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我給大家把翻譯也放出來了,便于大家理解:
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筑墻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是從獄官手里被釋放并加以任用的,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從奴隸集市里贖買回來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內(nèi)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jīng)受饑餓之苦,以致肌膚消瘦,使他身處貧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順,通過那樣的途徑來使他的心靈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堅韌起來,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
人常常犯錯,然后才能改正;內(nèi)心憂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奮起;表現(xiàn)在臉色上,流露在言談中,才能被人們了解。一個國家,在內(nèi)如果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外沒有與之匹敵的鄰國和來自外國的禍患,就常常會有覆滅的危險。
這樣,就知道常處憂愁禍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處安逸快樂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只看文章的話可能比較難以理解其中的意思,那么我們就得結(jié)合文章當時的創(chuàng)作背景來解讀:
此文選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亂紛爭,一個國家要想立于不敗之地,要奮發(fā)圖強,不能安于現(xiàn)狀、不思進取。這篇文章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寫的。
既然說到這了,我們就一起來欣賞評析一下這篇文章: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篇短文不但立論高遠,見解卓越,道常人所不能道,而且論證明晰,邏輯嚴謹,有不容置辯的說服力。本文善用排比,層層深入進行論證,形成壓倒一切的逼人氣勢,在藝術(shù)上也很值得稱道。
孟子在這篇不到二百字的短章中,圍繞客觀環(huán)境與個人和國家命運的關(guān)系,闡述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深刻道理。
文中說一個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經(jīng)歷許多艱難困苦的磨煉,只有經(jīng)歷艱難困苦,經(jīng)風雨,見世面,才能鍛煉意志,增長才干,擔當大任。安逸享樂,在溫室里成長,則不能養(yǎng)成克服困難,擺脫逆境的能力,會在困難面前束手無策,遇挫折、逆境則消沉絕望,往往導致滅亡。所以他得出結(jié)論:“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
文章一開頭并沒有正面提出任何觀點,而是一口氣列舉了虞舜、傅說、膠鬲、管仲、孫叔敖、百里奚等六位古代圣賢從貧賤中發(fā)跡的例子。這六個人的共同特點是他們在擔當“大任”之前,都曾飽經(jīng)憂患,經(jīng)歷過坎坷艱難的人生歷程。正因為付出了非同尋常的代價,這些圣賢才能“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成就一番宏大的事業(yè)。所以這后面的結(jié)論又倒過來說明了這六位圣賢成功的原因?!皠有娜绦?,曾益其所不能”為使動句。動心,使心驚動。忍性,《孟子正義》釋為使本性(性格、性情)符合仁的要求。忍,能也;能,任也,故忍性為任性。孟子主張性善,仁義禮智生于心,即本于性。任其性,即以仁為己任也?!霸嫫渌荒堋?,使他們增加了做本來不能做的事的能力。命運的挫折,身心的磨難,不但沒有使他們屈服,反而磨礪他們的人格,增長他們的才干,使他們變得更加成熟,最終成為歷史上的杰出人物。由此推論,上天如果要把重大的使命放到一個人的肩上,就一定要先磨練他的意志,鍛煉他的筋骨,還要讓他經(jīng)受缺吃少穿、窮困潦倒之苦,這樣,才能使他適應各種艱苦的生活,為將來的建功立業(yè)奠定堅實的基礎。
接著,孟子進一步指出:“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边@寫的是生于憂患。這是一個并列復句,每個分句前半寫“憂”,后半寫“生”。人在客觀世界中,不能無過,有過能改,就求得了“生”。能改是一種境界,這種境界是指人的主觀世界在客觀世界中取得了相對的自由。能改,不僅指人在道德品質(zhì)上符合了仁義禮智信的要求,還指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水平、創(chuàng)造能力得到了提高與發(fā)揮。一個“能”是人的愿望、決心與主觀能動性的體現(xiàn)。人的一生常常會因為主觀愿望與客觀世界的巨大矛盾,主觀學識品行才能與客觀處境的矛盾而憂心忡忡,內(nèi)心充滿苦惱壓抑與困惑,思慮阻塞不暢。但是人也正是憂患困境中磨練了意志、提高了認識、超越了自我奮發(fā)而有所作為。人是有感情的動物,客觀世界常常引起人們喜怒哀樂好惡憂懼等感情,他們被這些感情所困擾。表露在臉色上與語言中,然后得到別人的同情與理解。入就在這種與憂患的斗爭中,找到了“生”的方式與途徑,獲得了“生”的意義與價值.,取得了“生”的信心與自由,這就是生于憂患的含義?!翱嗥湫闹尽钡戎饕钦f物質(zhì)上的憂患,這一層主要講的是精神上的憂患。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寫的是死于安樂。如果在內(nèi)沒有能干的大臣時時注意修明法度,沒有敢于直諫的賢士處處提醒國君;在外又沒有足以與自己的國家抗衡、對自己的國家構(gòu)成威脅的敵國,那么在這種寬松平和的國度里,國君便可以整日耽于安樂(他既不需文韜,又不需武略;既不需文治又不需武功),而安樂的結(jié)果也往往就是國家的滅亡,這就是“死于安樂”的含義。
憂患可以使人發(fā)奮,安樂可以松懈斗志;逆境中求生,順境中滅亡,這就是人生的辯證法,這就是生活的哲理。這也是孟子作為孔子之后又一個儒學大師所提出的體現(xiàn)儒家奮發(fā)有為、積極用世思想的著名論斷。
富貴福澤可以使我們生活得更好,這是人所共知的常識,也是人們追求的愿望。貧賤憂戚,則是人們所不愿接受的。但張載卻說貧賤憂戚,“庸玉汝于成也”,是幫助你取得成功的機會。人們都希望一帆風順,萬事如意,孟子卻說 “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人們不愿貧賤憂戚,張載卻說這是“玉汝于成”,幫助你成功。二者思想是一致的,包含著深刻哲理,體現(xiàn)了中國人的人生智慧。它告訴我們一個真理:人生不是康莊大道,總是會遇到種種艱難曲折,要在不斷經(jīng)歷失敗和挫折,不斷克服困難的奮斗中前進。正是這樣的人生智慧,指引人們把困難和逆境看作激勵自己奮進的動力,自覺地在困難和逆境中磨煉自己,愈挫愈奮,不屈不撓地去爭取勝利,養(yǎng)成了中華民族不畏艱險,自強不息的精神。一部中國歷史,處處滲透著這種精神。司馬遷在蒙受宮刑的奇恥大辱的情況下,發(fā)奮著述,完成了不朽巨著《史記》。他在致友人任安的信《報任安書》中,曾列舉了許多先賢在逆境中奮起的事例,如周文王被拘禁,推演了《周易》;孔子受困厄,作了《春秋》;屈原遭放逐,寫了《離騷》;左丘明雙目失明,著了《國語》;孫子受了臏腳之刑,修了《兵法》,等等。他說,所有這一切,都是先賢在困厄中發(fā)奮作出的業(yè)績。司馬遷正是以此激勵自己,繼承這種精神,完成了撰寫《史記》的偉業(yè)。
牢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真理,提倡自覺磨煉的精神,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只有自覺經(jīng)受艱難困苦的磨煉,才能擔當起迎接偉大民族復興的重任。
孟子善用排比(也善于將排比、對偶夾在一段文字里用),往往對于同一論題,采用一連串整齊的句式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說明,有如干流萬壑、一時俱下,形成滔滔汩汩、一瀉千里、不可阻擋的氣勢?!端窗l(fā)》開頭,運用歸納椎彈的方式.一口氣舉了六個圣賢成功的事例,形成了一組結(jié)構(gòu)相似、意義相關(guān)的排比句,這就從數(shù)量上予以強調(diào),說明了“生于憂患”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給讀者以深刻印象;接著又用排比句極力鋪排天降大任于是人之前對人們的磨練與考驗,反襯了圣賢成功的不易;然后再用排比句進一步說明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道理?!端窗l(fā)》幾乎通篇用排比,從語義上說,以簡練的語言表達了豐富內(nèi)容;從語氣上說,加強了語言氣勢和感情色彩;從語形上看,給人以整齊對稱的美感。
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才能無往而不勝 是什么意思?
心往一處想,就是需要專心致志,勁往一處使,就是力氣要往一個準確的地方使勁,只有專心致志,然后力氣往一個準確的地方使對勁,那么,才能夠無往不勝準確地使勁專心致志就能夠所向披靡,勝利在望。三十六計是哪些?各計是什么意思?
第一計 瞞天過海
故意一而再、再而三地用偽裝的手段迷惑、欺騙對方,使對方放松戒備,然后突然行動,從而達到取勝的目的。
第二計 圍魏救趙
當敵人實力強大時,先用計謀分散他的兵力,然后各個擊破。與其主動出兵攻打敵人,不如迂回到敵人虛弱的后方,伺機殲滅敵人。
第三計 借刀殺人
對付敵人的時候,利用第三者的力量去攻擊敵人,用以保存自己的實力。再進一步巧妙利用敵人的內(nèi)部矛盾,使其自相殘殺,以達到致敵于死地的目的。
第四計 以逸待勞
要使敵人處于困難的境地,不是直接出兵攻打,而采取“損剛益柔”的辦法,令敵由盛轉(zhuǎn)衰,由強變?nèi)酢?br />
第五計 趁火打劫
敵方出現(xiàn)危難時,就要趁機進攻奪取勝利。這是強大者利用優(yōu)勢,抓住戰(zhàn)機,制服弱敵的策略。
第六計 聲東擊西
敵人亂得像叢生的野草,意料不到所要發(fā)生的事情,我方則要抓住敵人這不能自控的混亂之勢,進一步造成敵人的錯覺,出其不意地一舉奪勝。
第七計 無中生有
用假象欺騙敵人,但不是弄假到底,而是巧妙地由虛變實。也就是說,開始用小的假象,繼而用大的假
象,最后假象突然變成真相。
第八計 暗度陳倉
故意暴露行動,以牽制敵人在某地結(jié)集固守,然后迂回到敵人的背后發(fā)起突襲,攻敵不備,出奇制勝。
第九計 隔岸觀火
敵人內(nèi)部分裂,秩序混亂,我方應靜待地方形勢的惡化。屆時敵人橫暴兇殘,相互仇殺,
必將自取滅亡。我方要采取順應的態(tài)度,然后伺機行事,坐收漁人之利。
第十計 笑里藏刀
設法使敵方相信我方,并使其麻痹松懈。
我方則暗中策劃,積極準備,伺機而動,不要讓敵方有所察覺而采取應變的措施。這是一種暗藏殺機、外示柔和的計謀。
第十一計 李代桃僵
當局勢發(fā)展有所損失的時候,應該以犧牲局部來換取全局的勝利。
第十二計 順手牽羊
敵人出現(xiàn)小漏洞也必須乘機利用。再微小的利益,也要力爭獲得。變敵人小的疏忽,為我方小的勝利。
第十三計 打草驚蛇
發(fā)現(xiàn)可疑的情況就要弄清實情,只有在偵察清楚以后才能行動。反復了解和分析敵方的情況,是發(fā)現(xiàn)陰謀的重要方法。
第十四計 借尸還魂
有用的不可以利用,怕的是不能控制它,不能利用的卻要去利用,因為完全可以控制它。利用不能用的而控制它,不是我受別人的支配,而是我支配別人。
第十五計 調(diào)虎離山
等待自然條件對敵人不利時再去圍困敵人,用人為的假象去誘惑敵人,向前進攻有危險,那就想把法讓敵人反過來攻我。
第十六計 欲擒故縱
逼得敵人無路可走,就會遭到堅決的反撲。讓敵人逃走,就會消減他的氣勢。
對逃跑之敵要緊緊跟隨,不能過于逼迫,借以消耗其體力,瓦解其斗志。等到敵人士氣低落、軍心渙散時再去捕捉他,這樣就會避免不必要的流血犧牲??傊槐破葦橙耍⒆屗嘈?,這對戰(zhàn)爭是有利的。
第十七計 拋磚引玉
用極其類似的東西誘惑敵人,使敵人遭懵上當。
第十八計 擒賊擒王
徹底摧毀敵人的主力,抓住他的首領(lǐng),就可以瓦解他的整體力量,就好像龍離開了大海到陸地作戰(zhàn)而面臨絕境一樣。
第十九計 釜底抽薪
不直接面對敵人的鋒芒,而是間接地瓦解敵人的氣勢,也就是說用以柔克剛的辦法轉(zhuǎn)弱為強。
第二十計 混水摸魚
趁敵人內(nèi)部混亂之際,利用其虛弱而無主見的條件,迫使敵人隨從我方的意志,就像人到了夜晚一定要入室休息一樣。
第二十一計 金蟬脫殼
保存陣地的原形,造成強大的聲勢,使友軍不懷疑,敵人也不敢貿(mào)然進犯,而我方卻可以隱蔽地擊破另一支敵軍。
第二十二計 關(guān)門捉賊
對弱小的敵人,要加以包圍殲滅;對垂死掙扎的敵人,如果從后面急追遠趕,那是很不利的。
第二十三計 遠交近攻
地理位置受到限制,形勢發(fā)展受到阻礙時,攻擊近處之敵對己有利,攻擊遠處之敵對己有害。火焰是向上躥的,澤水是向低處流的,萬事萬物的發(fā)展變化莫不如此。
第二十四計 假道伐虢
地處敵我兩個大國之間的小國,當敵方脅迫他屈服的時候,我方要立即出兵援助,并借機把自己的勢力滲透進去。對于處于困境的國家,只有空話而無實際援助,是不能取得信任的。
第二十五計 偷梁換柱
多次變動敵人的陣容,把他的兵力調(diào)開,等待他自己敗陣,然后用謀進攻他。這就好像拖住了大車的輪子,也控制了大車的運行一樣。
第二十六計 指桑罵槐
強者懾服弱小者,要用警戎的方去加以誘導。威嚴適當,可以獲得擁護。手段高明,可以使人順服。
第二十七計 假癡不癲
寧可假裝不知道的,不行動,不可假裝知道而輕舉妄動。要沉著,不要泄露一點機密,就像迅猛激烈的云雷,在冬季藏入地下般的平靜。
第二十八計 上屋抽梯
故意露出破綻,引誘敵人深入我方,然后選擇有利時機,斷絕敵人的前應和后援,使它完全處于死地。
第二十九計 樹上開花
弱小的部隊通過憑借某種因素,改變外部形態(tài)之后,自己陣容顯得充實強大了,就象鴻雁長了羽毛豐滿的翅膀一樣。
第三十計 反客為主
一定的場合下采取主動措施,以聲勢壓倒別人,乘著空隙插足進去,設法控制敵人的要害,要循序漸進。
第三十一計 美人計
以美女誘人的計策,利用敵人自身的嚴重缺點,敵人將領(lǐng)斗志衰弱,兵卒士氣低落,敵軍的戰(zhàn)斗力就會喪失殆盡。充分利用敵人弱點進行控制和分化瓦解,就可以保存自己,扭轉(zhuǎn)局勢。
第三十二計 空城計
如果兵力空虛,就故意顯示出更加空虛的樣子,使敵人在疑惑之中更加疑惑。在進攻和防御中運用空虛的戰(zhàn)術(shù)來隱蔽自己的空虛,越發(fā)顯得用兵出奇。?
第三十三計 反間計
敵人給我方布置的疑陣中再反設一層疑陣。如果利用敵人內(nèi)部的策應去爭取勝利,那么我方就不會遭受損失。
第三十四計 苦肉計
人不會自己傷害自己,受迫害必然是真的;如果以假當真,敵方肯定信而不疑,這樣才能使苦肉計得以成功。
第三十五計 連環(huán)計
敵人兵力強大時,就不要去硬拼。應當運用計謀使他們自我牽制,借以削弱它的力量?!兑捉?jīng)·師》卦說:將帥靠指軍不偏不倚,慣打勝仗的就是用兵如神。
第三十六計 走為上計
全軍退卻,甩開敵人,以退為進,待機破敗,這是不違背正常的法則的。?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三十六計
“眾力無敵天下,眾智無畏圣人”是什么意思?
能夠依靠眾人的力量,就會天下無敵,如果能夠依靠眾人的智慧,那么就不會害怕那些聰明的人了。
智不足以為治,勇不足以為強,則人材不足任,明也。而君人者不下廟堂之上,而知四海之外者,因物以識物,因人以知人也。故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
【釋義】
《淮南子》為漢代雜家代表作,綜合了諸子百家學說的精華,《主術(shù)訓》是其中論述如何治國理政的重要篇章。這段話的意思是,治國者身在廟堂之上,卻能遠知四海之外,是因為善于以事去知曉更多的事、善于用人去了解更多的人。所以,積聚集體力量,就能無往不勝;集思廣益做事,就能無所不成。
擴展資料
“積力”和“眾智”,強調(diào)的是集體的力量和群眾的智慧——團結(jié)的力量是巨大的,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独献印氛f“執(zhí)大象,天下往”,要秉持大道、要集合眾力,便能歸于同心、便能趨于同道。
而力量專一,力道中正,這正是中國作為一個有著如此幅員遼闊的國土、如此多樣民族文化的國家,能夠坐中懷遠、輻射遠近、保天下太平的原因——居廟堂之高而能夠運籌帷幄。
是因為江湖之遠都眾志成城;擁九州之廣而能夠江山穩(wěn)固,是因為小家之內(nèi)在眾擎易舉。正如小河雖水流跳脫、河道方向不一,卻終能積流成海,最終源源不斷、生生不息。這種感召和呼喚集體的力量,就是中華文化中精純而簡約的智慧。
《三國志.陸遜傳》全文翻譯
陸遜字伯言,是吳郡吳縣人。孫權(quán)做將軍,陸遜二十一歲,就開始在孫權(quán)將軍府中任職,歷任東西曹令史,外出任海昌屯田都尉,同時兼管縣令職務。海昌縣連年大旱,陸遜打開糧倉賑濟災民,勉勵督促百姓種田養(yǎng)蟬,百姓得到依賴。當時吳郡、會稽、丹陽有很多為逃避賦稅而藏匿起來的百姓,陸遜上書陳述好處,懇求準許招募他們。
會稽太守淳于式上表揭發(fā)陸遜非法掠奪百姓,騷擾當?shù)?。陸遜后來到都城,和孫權(quán)說話中間,稱贊淳于式是好官,孫權(quán)說:“他告你你卻推薦他,為什么呢?”陸遜回答說:“淳于式是想要休養(yǎng)百姓,因此告我的狀。
如果我再說他的壞話來擾亂您的視聽,這種風氣不可助長?!睂O權(quán)說:“這實在是忠厚長者之事,只是一般人不能做到罷了。”
黃武元年,劉備率大軍來攻打西部邊界,孫權(quán)任命陸遜為大都督,率朱然、潘璋等五萬人抗擊劉備。劉備從巫峽、建平連接營盤到夷陵界,建立了幾十個軍屯,用金銀錦緞爵位獎賞引誘鼓動各夷人部落,派將軍馮習為大都督,張南做前鋒,輔匡、趙融等人各任分部將領(lǐng),先派吳班帶領(lǐng)幾千人在平地設立營寨,想要挑戰(zhàn)。
諸將都想要迎擊劉備,陸遜說:“蜀軍這舉動必定有詐,暫且看看再說。”劉備知道他的計策無法實現(xiàn),就率領(lǐng)八千伏兵,從谷中出來。陸遜說:“我之所以不聽從諸位攻打吳班,是揣測他們一定有詭詐的緣故。”陸遜上疏想要攻打劉備。
眾將領(lǐng)都說:“攻打劉備應在開始時,如今竟讓他深入五六百里,相互對峙已有七八月,他的各要害都防守嚴密,攻打他必定沒有收益?!?/p>
陸遜說:“劉備是個狡猾的敵人,經(jīng)歷的事很多,他的軍隊剛集結(jié)時,他考慮周密用心專一,不能觸犯他?,F(xiàn)在他駐軍長久,沒有占到我們的便宜,軍隊疲憊,士氣沮喪,無計可施,夾擊此敵,正在今日。”于是先攻打一個營寨,沒有取勝。
眾將領(lǐng)都說:“這是白白讓士兵送死罷了。”陸遜說:“我已經(jīng)知道攻破他們的辦法。”于是就命令士兵各拿一把茅草,用火攻攻破他。頃刻之間火勢形成,陸遜率領(lǐng)各路軍隊同時進攻,殺死了張南、馮習等將領(lǐng)。破蜀軍四十多個營寨。
劉備的將領(lǐng)杜路、劉寧等走投無路,請求投降。劉備登上馬鞍山,環(huán)繞自己陳列軍隊。陸遜命令諸軍從四面進攻,于是劉備軍隊土崩瓦解,死者有幾萬人。劉備于是連夜逃走,驛站的人斷后,才逃到了到了白帝城。
他的舟船器械,水陸各軍的物質(zhì),一時間幾乎全都沒了,尸體隨江漂下,堵塞了江水。劉備非常羞愧憤恨,說:“我竟然被陸遜打敗而蒙羞,難道不是天意嗎!”
起初,孫桓分率士兵去夷道討伐劉備的前鋒部隊,被劉備包圍,向陸遜求救。陸遜說:“不行?!北妼㈩I(lǐng)說:“孫安東是公族,受到包圍處境困頓,怎能不救援?”陸遜說:“安東很得將士的人心,城池牢固,糧食充足,不值得擔憂。
等到我的計策實施,即使不去救安東,安東就會自己解圍。”等到陸遜謀略全部實施,劉備果然潰敗逃散。孫桓后來見到陸遜說:“先前我的確怨恨你不來救我,等到今天,才知道你的調(diào)度自有方略。”
加授陸遜為輔國將軍,兼任荊州牧,當即改封他為江陵侯。
原文:
陸遜字伯言,吳郡吳人也。孫權(quán)為將軍,遜年二十一,始仕幕府,歷東西曹令史,出為海昌屯田都尉,并領(lǐng)縣事??h連年亢旱,遜開倉谷以振貧民,勸督農(nóng)桑,百姓蒙賴。時吳、會稽、丹楊多有伏匿,遜陳便宜,乞與募焉。
會稽太守淳于式表遜枉取民人,愁擾所在。遜后詣都,言次,稱式佳吏,權(quán)曰:“式白君而君薦之,何也?”遜對曰:“式意欲養(yǎng)民,是以白遜。若遜復毀式以亂圣聽,不可長也?!睓?quán)曰:“此誠長者之事,顧人不能為耳?!?/p>
黃武元年,劉備率大眾來向西界,權(quán)命遜為大都督,督朱然、潘璋等五萬人拒之。備從巫峽、建平連圍至夷陵界,立數(shù)十屯,以金錦爵賞誘動諸夷,使將軍馮習為大督,張南為前部,輔匡、趙融等各為別督,先遣吳班將數(shù)千人于平地立營,欲以挑戰(zhàn)。
諸將皆欲擊之,遜曰:“此必有譎,且觀之?!眰渲溆嫴豢?,乃引伏兵八千,從谷中出。遜曰:“所以不聽諸君擊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遜上疏欲擊備。諸將并曰:“攻備當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銜持經(jīng)七八月,其諸要害皆以固守,擊之必無利矣?!?/p>
遜曰:“備是猾虜,更嘗事多,其軍始集,思慮精專,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計不復生,犄角此寇,正在今日?!蹦讼裙ヒ粻I,不利。諸將皆曰:“空殺兵耳。”遜曰:“吾已曉破之之術(shù)。”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
一爾勢成,通率諸軍同時俱攻,斬張南、馮習等首,破其四十馀營。備將杜路、劉寧等窮逼請降。備升馬鞍山,陳兵自繞。遜督促諸軍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萬數(shù)。備因夜遁,驛人斷后,僅得入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尸骸漂流,塞江而下。備大慚恚,曰:“吾乃為遜所折辱,豈非天邪!”
初,孫桓別討備前鋒於夷道,為備所圍,求救於遜。遜曰:“未可?!敝T將曰:“孫安東公族,見圍已困,奈何不救?”遜曰:“安東得士眾心,城牢糧足,無可憂也。待吾計展,欲不救安東,安東自解?!奔胺铰源笫瑐涔紳?。桓后見遜曰:“前實怨不見救,定至今日,乃知調(diào)度自有方耳。”
加拜遜輔國將軍,領(lǐng)荊州牧,即改封江陵侯。
擴展資料
作者簡介
《陸遜傳》是西晉陳壽創(chuàng)作的一篇紀傳體史書。
陳壽(233—297年)西晉時期史學家。字承祚.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北)人。自幼好學,師從蜀中大儒譙周。西晉時任著作佐郎,編成《諸葛亮集》,后任著作郎、治書侍御史,深受司空張華賞識。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孫吳以后,他搜集魏、蜀、吳三國史料,撰成《三國志》。
該書成為史學名著。朝廷遣使者往其家中取所著《三國志》,詔令地方官府抄寫保存。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陸遜傳
上一篇
解下列方程組:{2x-y=-4,4x-5y=-23.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