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動物區(qū)系變化是如何形成的?
- 教育綜合
- 2023-10-30 17:44:29
簡述動物區(qū)系變化是如何形成的?
①整個動物界分為大陸動物區(qū)系和海洋動物區(qū)系兩種。兩者的主要區(qū)別在于:A.海洋動物進化發(fā)展較慢,結構較簡單原始,且門類繁多...動物區(qū)系
(一)動物區(qū)系的組成
調查區(qū)所在的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分布的哺乳動物有30種,鳥類54種,爬行類1種,魚類6種。名錄如下:
哺乳綱(MAMMALIA)
食肉目(CARNIVORA)
貓科(Felidae)
1.雪豹(Panthera uncia)
2.猞猁(Lynx lynx)
3.兔猻(Felis manul)
犬科(Canidae)
4.狼(Canisl upus)
5.豺(Cuon alpinus)
6.赤狐(Vulpes vulpes)
7.藏狐(Vulpes ferrillata)
8.沙狐(Vulpes corsac)
熊科(Ursidae)
9.棕熊(Ursus arctos)
鼬科(Mustelidae)
10.石貂(Martes foina)
11.香鼬(Mustela altaica)
12.艾虎(Mustcla eversmanni)
13.狗獾(Meles meles)
奇蹄目(PERISSODACTYLA)
馬科(Equidae)
14.藏野驢(Equus kiang)
偶蹄目(ARTIODACTYLA)
牛科(Bovidae)
15.野牦牛(Poephagus mutus)
16.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
17.盤羊(Ovis ammon)
18.巖羊(Pseudois nayaur)
19.藏羚(Pantholops hodgsoni)
鹿科(Cervidae)
20.白唇鹿(Cervus albirostris)
嚙齒目(RODENTIA)
松鼠科(Seiuridae)
21.喜馬拉雅旱獺(Marmota himalayana)
倉鼠科(Cricetidae)
22.藏倉鼠(Cricetulus kamensis)
23.長尾倉鼠(Cricetulus longicaudatus)
田鼠科(Arvieolidae)
24.斯氏高山平(Altacola stoliczkanus)
25.白尾松田鼠(Pitymys leucurus)
跳鼠科(Dipodidae)
26.長耳跳鼠(Euchoretes naso)
兔形目(LAGOMORPHA)
鼠兔科(Ochotonidae)
27.黑唇鼠兔(Ochotona curzoniae)
28.柯氏鼠兔(Ochotona koslowi)
29.拉達克鼠兔(Ochotona ladacensis)
兔科(Leporidae)
30.高原兔(Lepus oiostolus)
鳥綱(AVES)
鸛形目(CICONIFORMES)
鷺科(Ardeidae)
1.大白鷺(Egretta alba)
雁形目(ANSERIFORMES)
鴨科(Anatidae)
2.斑頭雁(Anser indicus)
3.大天鵝(Cygnus cygnus)
4.赤麻鴨(Taborna ferruginea)
5.赤嘴潛鴨(Netta rufina)
隼形目(FALCONIFORMES)
鷹科(Accipitridae)
6.大鵟(Buteo hemiasius)
7.金雕(Aquila chrysaetos)
8.草原雕(Aquila rapax)
9.禿鷲(Aegypius monachus)
隼科(Faconidae)
10.獵隼(Faico cherrug)
11.紅隼(Falco tinnunculus)
雞形目(GALLIFORMES)
雉科(Phasianidae)
12.藏雪雞(Tetraogallus tibetanus)
鶴形目(GRUIFORMES)
鶴科(Gruidae)
13.黑頸鶴(Grus nigricollis)
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鸻科(Charadriidae)
14.斑鸻(Pluvialis dominca)
鷸科(Scolopacidae)
15.紅腳鷸(Tringa totanus)
16.磯鷸(Tringa hypoleucos)
鴿形目(COLUMBIFORMES)
沙雞科(Pteroclididae)
17.西藏毛腿沙雞(Syrrhaptes tibetanus)
鳩鴿科(Columbidae)
18.巖鴿(Columba rupestris)
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
戴勝科(Upupidae)
19.戴勝(Upupa epops)
鷗形目(LARIFORMES)
鷗科(Laridae)
20.魚鷗(Larus ichthyaetus)
21.棕頭鷗(Larus brunnicephalus)
22.普通燕鷗(Sterna hirundo)
雀形目(PASSERIFORMES)
百靈科(Alaudidae)
23.長嘴百靈(Melanocorypha maxima)
24.短趾沙百靈(Calandrella cinerea)
25.細嘴沙百靈(Calandrella acutirostris)
26.角百靈(Eremophila alpestris)
27.小云雀(Alauda gulgula)
燕科(Hirundinidae)
28.灰沙燕(Roparia riparia)
29.巖燕(Ptyonoprpgne rupestris)
30.毛腳燕(Delichon urbica)
鹡鸰科(Motacillidae)
31.黃頭鹡鸰(Motacoilla citreola)
32.白鹡鸰(Motacoilla alba)
33.平原鷚(Anthus campestris)
34.水鷚(Anthus spinoletta)
鴉科(Cervidae)
35.褐背擬地鴉(Pseudopodoces humilis)
36.紅嘴山鴉(Pyrrhocorax pyrrhocorax)
37.渡鴉(Corvus corax)
伯勞科(Laniidae)
38.楔尾伯勞(Lanius tephronotus)
巖鷚科(Prunellidae)
39.棕胸巖鷚(Prunella strophiata)
40.褐巖鷚(Prunella fulvescens)
鶲科(Muscicapidae)
41.藍點頦(Lusinia calliope)
42.赭紅尾鴝(Phoenicurus ochruros)
43.漠即(Oenanthe isellini)
44.黑喉石即(Saxicola torquata)
45.棕背鶇(Turdus kessieri)
文鳥科(Ploceidae)
46.石雀(Petronia peteronia)
47.棕背雪雀(Montifrgilla blanfordi)
48.黑喉雪雀(Montifrgilla davidiana)
雀科(Fringillidae)
49.曙紅朱雀(Carpodacus eos)
50.高山嶺雀(Leucosticte nemoricola)
51.大朱雀(Carpodacus rubicilla)
52.擬大朱雀(Carpodacus rubicilleides)
53.紅眉朱雀(Carpodacus pulcherrimus)
54.灰眉巖鷚(Emberiza cia)
爬行綱(REPTILIA)
蜥蜴目(LACERTIFORMES)
鬣蜥科(Agamimdae)
1.青海沙蜥(Phrynocephalus vliangalii)
魚綱(PISCES)
鯉形目(CYPRINFORMES)
鯉科(Cyprinidae)
1.裸腹葉須魚(Ptychobarbus kaznakovi)
2.小頭裸裂尻魚(Schizopygopsis microcephalus)
鰍科(Cobitidae)
3.長鰭高原鰍(Tripiophysa(T.)longianalis)
4.細尾高原鰍(Tripiophysa(T.)stenura)
5.細體高原鰍(Tripiohysa(T.)leptosoma)
6.小眼高原鰍(Tripiophysa(T.)microps)
(二)動物區(qū)系分布的特點
由于本區(qū)地勢高亢,氣候干旱寒冷,植被類型簡單,食物條件及隱蔽條件較差,動物區(qū)系組成簡單。但是,除猛獸猛禽多單獨營生外,有蹄類動物具結群活動或群聚棲居的習性,因而種群密度較大,數(shù)量較多,這是青藏高原東部及南部森林動物不能比擬的。
本區(qū)動物區(qū)系的組成特征主要表現(xiàn)在:
1)哺乳動物特有種占重要地位。可可西里地區(qū)的青藏高原特有種計有11種之多,其中最著名的物種有藏羚、藏野驢、野牦牛和藏原羚等;具有產業(yè)意義的種類有喜馬拉雅旱獺(Marmotahimalayana)和高原兔(Lepus oioslolus );具有一定科研價值或在食物鏈中起到生態(tài)平衡作用的小型動物,有多種鼠兔(Ochotona spp.)和松田鼠(Pitymys leucuius)等。分布于歐亞北大陸或中亞地區(qū),并見于可可西里的古北界種類有17種,這些種類為棕熊、猞猁、盤羊、巖羊和小毛足鼠等。狼系本區(qū)唯一的廣布種。
綜上所述,可可西里地區(qū)哺乳動物的區(qū)系組成別具特色。原因是本區(qū)遠離塔里木盆地和柴達木盆地,一些中亞或蒙新區(qū)較為典型的荒漠、半荒漠種類及其他北方種類,未能擴展到本區(qū),致使古北界物種的成分明顯減少。
2)鳥類以古北界成分居優(yōu)勢。鳥類的區(qū)系組成與哺乳類恰恰相反,即古北界種較多,而特有種僅7種(如:藏雪雞、褐北擬地鴉、長嘴百靈、雪雀等),余為廣布種,候鳥占一定比例,偶爾有大白鷺等迷鳥出現(xiàn)。
3)本區(qū)自東南至西北方向雖然分別出現(xiàn)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及高寒荒漠草原植被類型,但大、中型哺乳動物(如:藏野驢、野牦牛、藏羚、藏原羚等)均可見于上述各植被帶,即無明顯的地域差異,但在種群數(shù)量上會有一定的差別。例如,藏原羚喜在草甸和草原環(huán)境中棲息,數(shù)量相對較多,在氣候更加干旱的荒漠草原帶中較少見,甚至絕跡。
4)不同的植被類型,小型哺乳動物的組成也略有差異。黑唇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在高寒草甸,拉達克鼠兔(Ochotana ladacensis)卻棲息于高寒草原及荒漠草原;而荒漠類型的小毛足鼠(Phodpus roborovskii)僅在本區(qū)西北隅的荒漠中出現(xiàn)。
(三)瀕危珍稀動物
青海可可西里地區(qū)瀕危珍稀的獸類有13種,其中含國家一級保護動物5種,即雪豹、藏野驢、野牦牛、藏羚、白唇鹿;二級保護動物有8種,即棕熊、猞猁、兔猻、豺、石貂、巖羊、盤羊、藏原羚;珍稀鳥類計有8種,含一級保護動物2種,即金雕、黑頸鶴;二級保護動物有6種,即禿鷲、獵隼、大鵟、紅隼和藏雪雞、大天鵝。
瀕危珍稀動物中最引人關注的是藏羚羊,以其珍貴的絨毛,而遭到不法分子的大規(guī)模獵殺。藏羚(Pantholops hodgsoni),英文名:Tibetan antelope或Chiru,中文別名:藏羚羊、長角羊,藏名譯音:Zu。分類:偶蹄目、??啤⒉亓鐚伲≒antholops)。肩高:80~85cm(雄),70~75cm(雌);體重:35~40kg(雄),24~28 kg(雌);毛色:雄羊黃褐色到灰色,腹部白色,額面和四條腿有醒目黑斑記,雌羊純黃褐,腹部白色;角長:成年雄性50~60cm(雌性無角);壽命:一般不超過8歲;習性:集成十幾到上千只不等的種群,生活在海拔4 300~5 100 m(最低3 250 m,最高5 500 m)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上。夏季(5月)雌性沿固定路線向北遷徙至東昆侖山脈北麓一帶,調查區(qū)是藏羚羊遷徙的途經地區(qū),6~7月產仔之后返回越冬地與雄羊合群,11~12月交配,只有少數(shù)種群不遷徙,目前藏羚羊遷徙的原因還不明確,有待于動物學家的研究。分布:只限青藏高原,以羌塘為中心,南至拉薩以北,北至昆侖山,東至西藏昌都地區(qū)北部和青海西南部,西至中印邊界,偶爾有少數(shù)由此流入印度境內拉達克。數(shù)量:少于75 000只(據(jù)夏勒1999年估計),保護級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野牦牛(Poephagus mutus),偶蹄目,??疲喛啤㈥笈?。青藏高原特有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是家牦牛的野生同類。野牦牛體形笨重、粗壯,成年個體肩高1.3 m上,體長2.0 m以上,體重1 000 kg以上,而雄性個體明顯大于雌性個體;雌、雄個體均有角,角形相似,雄體的角明顯比雌性的角大而粗壯,毛色絕大多數(shù)呈通體褐黑色,僅吻周、嘴唇、臉面及脊背一帶顯霜狀的灰白色。該物種是典型的高寒動物,性極耐寒,其分布高度在海拔4 000~5400 m之間,在高寒草原或荒涼的寒漠地區(qū),每天大部分時間均在進行攝食,邊食邊漫游,無十分固定的棲居地,只有大致的分布區(qū)。營群居生活,除個別雄性個體常單獨生活外,一般總是雌雄老幼活動在一起,少則數(shù)頭,多則數(shù)百頭甚至上千頭。據(jù)有關資料表明,雄性野牦牛3歲性成熟,每年進入秋季后,野牦牛陸續(xù)開始交配,雄牛生性兇猛好斗,在交配之間爭偶現(xiàn)象非常激烈,勝者率領數(shù)只到20多只雌牛一起活動,敗者往往尾隨群體伺機交配,或離開群體另覓新歡。懷胎雌牛每年6~7月份產仔,妊娠期240~250天,每胎一仔。成群的野牦牛會主動逃避敵害,遇到人或汽車也會跑走,而性情兇狠暴戾的孤牛則恰恰相反,常會主動攻擊在它面前經過的各種對象,能將行駛中的吉普車頂翻,受到傷害的野牦牛不論雌雄,都會拼命攻擊敵害,直到力竭死亡,野牦牛發(fā)起攻擊時首先會豎起尾巴示警,因此在野外工作中必須掌握野牦牛這一特點。野牦牛的主要天敵是狼群,后者常在冬季以圍攻的方式將老齡、幼齡和體弱的野牦牛追到冰上,待其滑倒后群起撕食。
世界動物區(qū)系是如何劃分的? 我國的又屬于什么區(qū)系?
陸生動物的話, 古北區(qū),包括歐洲及亞洲北部 新北區(qū),包括北美洲 古熱帶區(qū),包括非洲 新熱帶區(qū),包括南美及加勒比海諸島 澳洲區(qū),包括大洋洲 東洋區(qū),包括亞洲熱帶大部,東南亞為主 也有一些分法將南非劃為開普區(qū)、馬達加斯加劃為馬島區(qū),不過這種分法不典型 我國屬于古北區(qū)和東洋區(qū)鳥類分布型和區(qū)系是根據(jù)什么分的?
陸地動物由于地理及其氣候屏障而彼此隔開,分界明顯。根據(jù)陸地脊椎動物的分布,世界陸地動物區(qū)系可劃分為6個區(qū)(界)(圖 1-1) ,即古北區(qū)(界)、新北區(qū)(界)、埃塞俄比亞區(qū)(界)(熱帶界)、東洋區(qū)(界)、新熱帶區(qū)(界)和澳洲區(qū)(界)。無脊椎動物區(qū)系劃分與上述區(qū)系劃分基本一致。 澳新區(qū)包括澳洲大陸、新西蘭、塔斯馬尼亞及其附近的太平洋島嶼。這一動物區(qū)系是現(xiàn)今動物區(qū)系中最古老的,至今還保留著很多中生代的特點。動物種類中沒有在地球其它地區(qū)已占統(tǒng)治地位的有胎盤類哺乳動物,但保留了現(xiàn)代最原始的哺乳類即原獸亞綱(單孔類)和后獸亞綱(有袋類),前者為特有,后者種類繁多。澳洲大陸上還有特有的鳥類如鴯鹋、食火雞、琴世界陸地動物區(qū)系的另一種分法
根據(jù)動物區(qū)系成分的系統(tǒng)發(fā)生和歷史的共通性,將世界陸地動物區(qū)系劃分為六個區(qū):全北區(qū)、東洋區(qū)、熱帶區(qū)、新熱帶區(qū)、澳大利亞區(qū)和南極區(qū)。
全北區(qū) 占有北半球的大部分,包括從歐亞大陸北緣到撒哈拉和喜馬拉雅山以及從北美洲大陸至墨西哥索諾拉州。該動物區(qū)系的歷史,大體上反映了冰期氣候變化的影響。當更新世最大冰期時,由于海平面下降,白令海峽間有陸橋相連,冰川前被迫南遷的動物區(qū)系完全混雜,第三紀時新舊大陸北部兩地動物區(qū)系的差異最后消失,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動物區(qū)系。如哺乳類的鼴科、猬科、鼠兔科、河貍科,鳥類的潛鳥科、松雞科、太平鳥科、攀雀科、鴁科、施木雀科,兩棲類的洞源科、蠑螈科等都是典型的兩地共有動物。冰川退卻后,由于陸橋消失,兩地失去了連接,新露出的區(qū)域被重新移居,歐亞大陸北部與北美洲兩地間動物區(qū)系的差異便發(fā)展起來,產生了屬、種的分化。有人將全北區(qū)劃分為古北區(qū)和新北區(qū)。
(古北區(qū) 包括歐洲、北回歸線以北的非洲與阿拉伯半島中、北部以及喜馬拉雅與秦嶺山脈以北的亞洲大陸。哺乳動物月鼠科、跳鼠科、睡鼠科、鼴形鼠科等為古北區(qū)所特有,鳥類巖鷚科及兩棲類小鯢科主要分布于古北區(qū)。本區(qū)還有一些特有的屬,例如鼴鼠、金絲猴、貉、獾、駱駝、獐、狍及山鶉、鴇、沙雞、百靈、地鴉、巖鷚、沙雀等。
新北區(qū) 包括墨西哥北部及其以北的北美洲。哺乳類叉角羚科、山河貍科,爬行類北美蛇蜥科,兩棲類鰻螈科、兩棲鯢科,魚類弓鰭魚科、雀鱔科等為本區(qū)所特有。特有的屬有美洲麝牛、美洲河貍、美洲獾、美洲松鼠、豹鼠、蹼足鼴、野吐綬雞等。)
東洋區(qū) 又稱印度馬來亞區(qū),包括印度、中南半島、菲律賓和中國南部。本區(qū)與熱帶區(qū)有許多共同之處,在第三紀時均為熱帶雨林,棲居著一些世界性的熱帶種類。如鱷科、鸚鵡科、日鷉科、蟒蛇科、壁虎科和蚓螈科等。更新世氣候惡化,喜暖的古北區(qū)森林動物南遷進入本區(qū)和熱帶區(qū),如類人猿、猴類、象、犀、牛、豬、靈貓和犀鳥、鴨、太陽鳥等類群。由于陸地的分離,兩區(qū)共有的類群產生一些分化,發(fā)展了各自的特有屬,如長臂猿、猩猩、亞洲象、東方靈貓等。本區(qū)特有的類群哺乳類有樹鼩科、刺山鼠科、眼鏡猴科、大熊貓、小熊貓,鳥類有和平鳥科、冠雨燕科,爬行類有平胸龜科、異盾蛇科、鱷蜥科、擬毒蜥科、食魚鱷科。本區(qū)分為印度、中南半島、南中國—喜馬拉雅三個亞區(qū)。動物區(qū)系的明顯差異表現(xiàn)在種的水平上。
熱帶區(qū) 又稱埃塞俄比亞區(qū),包括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陸及馬達加斯加島等地。更新世氣候惡化,古北區(qū)喜暖動物南遷進入東洋區(qū)和熱帶區(qū),但沒有鼴鼠、鹿和熊。本區(qū)分化出來的特有屬有黑猩猩、大猩猩、疣猴、狒狒、非洲黑犀、非洲象等。特有的類群有蹄兔目、管齒目、金毛鼴科、象鼩科、土豚科、河馬科、長頸鹿科、珠雞科、鷺鷹科鴕鳥科和非洲肺魚科等。其中長頸鹿科并不起源于非洲,原產歐洲、印度和中國等地,今在其起源地已經滅絕,而保留在非洲并成為特有動物。本區(qū)有一些古區(qū)系成分,如蚓蜥、蚓螈、鱺魚和淡水貽貝等在古北區(qū)從未發(fā)現(xiàn)過它們的化石,但卻見于南美洲(新熱帶區(qū)),證明非洲大陸曾是古生代岡瓦納大陸的一部分。馬達加斯加島動物區(qū)系具有顯著的獨特性,幾乎所有熱帶區(qū)哺乳動物在這里都不存在,僅有非洲河豬是晚近時期從非洲大陸遷來的。作為該島的特有類群有狐猴科、大狐猴科、指猴科、馬島猬科和擬鶉科、裸眉鶇科、鵑鴗科等。
新熱帶區(qū) 包括整個中美洲和南美洲大陸、墨西哥南部及西印度群島。是世界最具特色的動物區(qū)系。在漫長的地質時期,南美洲曾是一個孤島,發(fā)展了許多特有類群,且與其他區(qū)域聯(lián)系較少。本區(qū)古老成分的代表是貧齒類和有袋類中的原始哺乳動物。有袋類有新袋鼠科和負鼠科,貧齒類有三個現(xiàn)存的科:樹獺科、犰狳科和食蟻獸科。嚙齒類特殊的科有美洲豪豬科、豚鼠科、毛絲鼠科和刺豚鼠科。特有的羊駝是偶蹄類的代表。特有鳥類占全部鳥類的三分之一,如美洲鴕科、鴱科、叫鴨科、麝雉科、灶鳥科和傘鳥科等。獨特的魚類有美鲇科和南美肺魚等。還有一些原為本區(qū)所特有,現(xiàn)亦分布于新北區(qū),如西科、浣熊科和蜂鳥科、霸鶲科等。
澳大利亞區(qū) 又稱大洋洲區(qū),包括澳大利亞、新西蘭、塔斯馬尼亞、伊里安島和太平洋諸島。是世界最古老的動物區(qū)系,從中生代一直到上新世,澳大利亞經歷了漫長的隔離時期。動物區(qū)系高度特化,具有許多特有類群,包括原獸亞綱單孔類中的鴨嘴獸科、針鼴科和后獸亞綱有袋類中的袋鼬科、袋熊科、袋鼠科等。鳥類中鸚鵡有3個特有科:冠鸚科、倭鸚科、吸蜜科。還有一些十分特殊的科:鴯鹋科、鶴鴕科、琴鳥科、冢雉科、無翼科和園丁鳥科等。淡水魚類有澳大利亞肺魚。歐洲移民引進一些古北區(qū)動物,如英國穴兔、歐洲狐等,對原有動物區(qū)系產生了顯著影響。
南極區(qū) 南極大陸現(xiàn)在完全被冰雪覆蓋,但在地質歷史中,大部分時期曾是豐富的具有熱帶性的動、植物區(qū)系。根據(jù)化石研究,本區(qū)絕滅的動物屬古岡瓦納動物區(qū)系。有證據(jù)認為已發(fā)現(xiàn)的三尖叉齒獸和杯龍類與南非發(fā)現(xiàn)的化石同種?,F(xiàn)代動物區(qū)系是由極端耐寒的無脊椎動物,特別是螨類和無翅昆蟲所組成。脊椎動物最著名的是企鵝和鹱、鷗。企鵝是十分古老的類群,南極是其起源中心,由此向北輻射。
上一篇
效應t細胞和b細胞的相互作用?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