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這句話論證
- 教育綜合
- 2023-07-21 13:00:00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父母親所喜好的東西,做子女的應盡力準備齊全;父母厭惡的事情,要小心謹慎去除。
要愛護自己的身體,不要使之受到傷害,讓父母憂慮。要注重自己的品格修養(yǎng),不可以做出有違道德的事情,讓父母蒙羞。
語出清初著名學者、教育家李毓秀《弟子規(guī)》,選段原文如下: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親有疾 藥先嘗 晝夜侍 不離床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白話文釋義:父母親所喜好的東西,做子女的應盡力準備齊全;父母厭惡的事情,要小心謹慎去除。要愛護自己的身體,不要使之受到傷害,讓父母憂慮。要注重自己的品格修養(yǎng),不可以做出有違道德的事情,讓父母蒙羞。
當父母喜愛我們時,孝順不難做到;當父母不喜歡我們時,或者管教過于嚴厲時,我們一樣孝順,而且還能反省自己,體會父母心意,努力改過并做得更好,這樣的孝順才最為難能可貴。
父母有過錯,應規(guī)勸使之改正。勸導時態(tài)度要誠懇,聲音需柔和,和顏悅色。如果父母不聽規(guī)勸,尋適當時機再繼續(xù)勸導;若父母仍不接受,我們要痛哭流涕,懇求父母改過,縱然遭到責打也不怨悔。父母生病時,子女應盡心照顧親嘗湯藥,(一旦病情沉重)要晝夜服侍,不離病床。
父母去世,要守孝三年,要常常追思感懷父母教養(yǎng)的恩德。守孝期間自己住的地方也改為簡樸,并戒絕酒肉。辦理父母的喪事要依照禮儀,不可草率馬虎,祭拜時要誠心誠意 。對待已經去逝的父母,要如同生前一樣的恭敬。
擴展資料
《弟子規(guī)》本名《訓蒙文》,意思是啟蒙、教育子弟盡人倫本分、忠厚生活的讀物?;緸槿忠痪洌烤溲喉?,十二字表達一個相對完整的意思,共九十行,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字。
《弟子規(guī)》內容淺顯易懂,很快流傳開來,且影響之大、讀誦之廣,僅次于《三字經》。李毓秀在書中所寫的內容都是最簡單、最根本的人生態(tài)度。有現(xiàn)代研究學者指出,《弟子規(guī)》的核心內容是倡導通過堅持修己愛人達到家庭和睦、社會和諧,是人生第一規(guī),是做人的根本。
《弟子規(guī)》共分為七個部分:即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學文,前六項屬于德育修養(yǎng),后一項屬于智育修養(yǎng),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guī)范,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的踐行。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 。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還有余遐,更應努力的學習禮、樂、射、御、書、術等六藝,各種經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學問。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意思是什么?
父母親所喜好的東西,應該盡力去準備,父母所厭惡的事物,要小心謹慎的去除(包含自己的壞習慣).要愛護自己的身體,不要使身體輕易受到傷害,讓父母親憂慮.(曾子曰:“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養(yǎng),不可以做出傷風敗德的事,使父母親蒙受恥辱.親所好 立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是什么意思?
親人喜歡的要努力發(fā)揚,親人厭惡的要小心去掉,身上有傷病,會給親人帶來擔憂,道德上有缺點,會讓親人蒙羞。 古代的親主要指雙親,即父母。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的意思是什么
這句話的意思為:父母親所喜好的東西,應該盡力去準備,父母所厭惡的事物,要小心謹慎的去除。
出處:清·李毓秀《弟子規(guī)》
親所好,力為具。
親所惡,謹為去。
身有傷,貽親憂。
德有傷,貽親羞。
親愛我,孝何難。
親憎我,孝方賢。
親有過,諫使更。
怡吾色,柔吾聲。
白話釋義:
父母親所喜好的東西,應該盡力去準備。父母所厭惡的事物,要小心謹慎的去除。要愛護自己的身體,不要使身體輕易受到傷害,讓父母親憂慮。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養(yǎng),不可以做出傷風敗德的事,使父母親蒙受恥辱。
當父母親喜愛我們的時候,孝順是很容易的事。當父母親不喜歡我們,或者管教過于嚴厲的時候,我們一樣孝順,而且還能夠自己反省檢點。父母親有過錯的時候,應小心勸導改過向善。勸導時態(tài)度要誠懇,和顏悅色,聲音必須柔和。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康熙年間,統(tǒng)治階層出于長久統(tǒng)治的目的,主動追求對孔孟思想文化的認同。包括崇文尊孔,提倡修讀四書五經,尊孔子為“大成至圣文宣先師”;大修孔廟,春秋祭孔、宣諭以孔子儒教為立國之本。
1670年,根據儒學核心制定和頒發(fā)“圣諭”十六條,作為人們的思想準則和行為規(guī)范:敦孝悌以重人倫;篤宗族以昭雍睦;和鄉(xiāng)黨以息爭訟;重農桑以足衣食;尚節(jié)儉以惜財用;隆學校以端士習;黜異端以崇正學;講法律以儆愚頑;明禮讓以厚風俗。
其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一個秀才。他以《論語》“學而篇”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為中心,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當恪守的守則規(guī)范。后來賈存仁將其修訂改編并改名為《弟子規(guī)》。
文章賞析:
《弟子規(guī)》全書以《論語》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一章為總綱,分為五部分,各選擇《論語》、《孟子》、《禮記》、《孝經》和朱熹語錄編輯而成。全文總計360句,1080字,內容涉及生活起居、衣服紐冠、行為儀止等。
此書原名《訓蒙文》,采用《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卑讶珪譃槲鍌€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guī)范。后賈存仁加以改編,改名《弟子規(guī)》。
中“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這句話嗎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身有傷,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這里說的“親好親惡”都指兒女的身心而言,而不是指父母需要或厭惡其他方面的物質生活或精神生活。兒女“身有傷”“德有傷”則正是“親所惡”的兩個最重要的內容。而其正面內容“身無傷、德無傷”則是“親所好”中最重要的了?!缎⒔?開宗明義》:“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句話告訴我們孝養(yǎng)父母,從愛護自己的身體開始做起。自己身體不好,會增添父母的憂慮,憂慮加重又會導致父母身體害病,從而身心俱損??梢姴恢缾圩o自己身體的孩子對父母的傷害是多么嚴重?!抖Y記?內則》:“父母雖沒,將為善,思貽父母令名,必果。將為不善,思貽父母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