嫒美直播免费版app下载-嫒美直播永久免费版下载-嫒美直播最新下载安装

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綜合 > 正文

儲罐中液化后的二氧化碳放在高于臨界溫度環(huán)境中二氧化碳還會是液體嗎?如果不是儲罐豈不會爆炸?

CO2滅火器內充填的是液態(tài)CO2嗎? CO2的臨界溫度是31度,日常氣溫比它高,滅火器內是液態(tài)嗎

二氧化碳滅火器中,裝的肯定不是二氧化碳。首先滅火器就這么大一點點,肯定不可能裝有氣態(tài)的二氧化碳,因為那樣太少了,根本達不到滅火的目的。 如果是液態(tài)二氧化碳的話,就有兩個條件,氣溫低,壓強大。這樣才能保證大量的二氧化碳在那樣一個小空間里以液態(tài)的形式存在。而二氧化碳的熔點是零下好多度呢,這顯然與日常生活的溫度是不符合的,所以里面也不是液態(tài)的二氧化碳。 其實滅火器中裝有的是碳酸氫鈉溶液和鹽酸,當發(fā)生火災時,將滅火器倒置一下,使兩種物質混合,發(fā)生化學反應,瞬間產生大量二氧化碳,達到滅火的目的。

CO2在鋼瓶里是氣態(tài)還是液態(tài)

一直以來,對co2氣瓶沖裝存在疑問,有說不能灌入液態(tài)co2,有說沖裝系數是0.6kg/L,有說co2臨界溫度是31度的,小弟一直對此不解,如果灌入都是氣態(tài)co2,那在31度以下時,一升的空間內能存在0.6kg的氣態(tài)co2嗎? 問:二氧化碳氣瓶公稱工作壓力為15Mpa,充裝結束時的壓力也不過是7~8Mpa,遠低于公稱工作壓力,為什么強調“嚴禁超裝”,必須按0.6kg/L標準充裝? 答:在瓶裝氣體中屬于高壓液化氣體,其臨界溫度為31℃,當溫度低于31℃時加壓即可液化,當溫度等于或高于31℃,瓶內液態(tài)二氧化碳就轉化為氣態(tài)二氧化碳。 按0.6kg/L標準充裝二氧化碳時,在溫度接近31℃時,瓶內呈現的壓

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

研究超臨界CO2流體的物理性質有助于對CO2地質儲存機理、CO2地質儲存量計算以及CO2地質儲存工程注入安全性控制等一系列問題的深入研究。

任何一種物質都存在氣、液、固三種相態(tài)。三相成平衡態(tài)共存的點叫三相點。氣、液兩相成平衡狀態(tài)的點叫臨界點。在臨界點時的溫度和壓力稱為臨界溫度(TC)和臨界壓力(PC),不同物質的臨界點所要求的溫度和壓力各不相同。

所謂超臨界狀態(tài)是指物質的溫度和壓力高于臨界點后,物質不再有液態(tài)和氣態(tài)的區(qū)別,而呈現均勻流體的狀態(tài)。超臨界狀態(tài)下的CO2具有類似液體的高溶解性和氣體的高擴散性與穿透性。處于超臨界狀態(tài)時,氣液兩相性質非常相近,向該狀態(tài)氣體加壓,氣體不會液化,只是密度增大,具有類似液態(tài)的性質,同時還保留有氣體性能,這種狀態(tài)的流體稱為超臨界流體(師春元等,2006)。

有關CO2物理化學性質的介紹在諸多專著中均可見及,在此引用韓布興(2005)、師春元等(2006)以及沈平平等(2009)等人的研究成果,重點介紹與超臨界CO2流體有關的主要性質。

(一)超臨界二氧化碳的主要特征

在室溫(20~25℃)條件下,CO2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呈弱酸性,不可燃燒。在一個標準大氣壓和溫度為0℃的條件下,CO2的密度為1.9768g/cm3,相當于空氣密度(1.2928g/cm3)的1.529倍。在天然氣組成的眾多組分中,CO2的密度(1.9768g/cm3)較大,明顯大于甲烷、乙烷、氮氣、硫化氫、氫氣、氧氣、水蒸氣、氦和氬的密度(表1-2)。

表1-2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質

圖1-6CO2相態(tài)變化圖(據Kross等,2002)

CO2以分子的形式存在。線性結構的CO2分子由一個碳原子和兩個氧原子通過雙化學鍵的形式結合。CO2分子直徑為4.7×10-10m,大于CH4(甲烷)的分子直徑(3.8×10-10m)。

盡管CO2主要以氣態(tài)形式在大氣中存在,它還有超臨界、液態(tài)和固態(tài)幾種形式。超臨界CO2(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簡稱SC-CO2)是指溫度和壓力均在其臨界點(31.1℃,7.38MPa)之上的CO2流體(圖1-6)。

超臨界CO2流體在物理性質上兼有氣體和液體雙重特性,即密度高于通常的氣體,接近于液體,因而具有常規(guī)液態(tài)溶劑的強度;黏度與氣體相似,比液體大為減小;擴散系數接近于氣體,具有較好的流動性。而且,由于內在的可壓縮性、流體的密度、溶劑強度和黏度等性能均可由壓力和溫度的變化來調節(jié)。同時,超臨界CO2密度值較高且隨壓力增高而增高,具有類似液體的性質(沈平平等,2009)。此外,超臨界CO2具有化學性質穩(wěn)定、無毒性、不易燃和不爆炸、臨界狀態(tài)容易實現、其臨界溫度接近常溫、過程能耗低等特點(師春元等,2006)。

圖1-7超臨界CO2密度與溫度和壓力關系(據韓布興,2005)

超臨界CO2與CO2液體有以下區(qū)別:①液態(tài)CO2具有表面張力,而超臨界CO2氣體無表面張力;②當溫度低于臨界溫度時,液態(tài)CO2可以在設備上看到氣液交界面,而超臨界狀態(tài)的CO2則無氣液交界面;③液體和氣體的折射率不同;④從CO2密度圖(圖1-7)可看出,氣相等壓線族松散,密度變化大,表明氣相可以壓縮,而液相情況則反之,即液相難以壓縮,故壓縮率不同。

超臨界CO2在臨界點附近的一個重要特征是,近臨界區(qū)任何物理性質的微小變化都會造成其他物理性質的劇烈變化,主要是溫度和壓力對CO2流體的物理性質影響。以上性質將對CO2的地質儲存起到關鍵性作用。

對于密閉容器中的CO2,液相密度(ρ)值將隨溫度升高而降低,變化于463.9~1177.9kg/m3之間;而氣相CO2密度則隨溫度升高而增大,范圍為13.8~463.9kg/m3。固態(tài)CO2(干冰)的密度值范圍為1512.4~1595.2kg/m3,隨著溫度的增加,密度將稍有下降。

常溫常壓下飽和水溶液中所溶解的CO2氣體體積與水的體積比近乎為1,CO2的濃度為0.4mol/L。大部分CO2是以結合較弱的水合物分子形式存在的,只有少部分形成碳酸,電離出的H+會降低水的pH值。CO2和H2O作用生成H2CO3,在標準狀況下CO2溶于水后的pH值為3.7,所以認為CO2溶于水所形成的H2CO3是一種弱酸(張學元等,2000)。

超臨界CO2流體被認為是一種環(huán)境友好的綠色溶劑,因此超臨界流體應用技術被認為是一種綠色技術,故而受到高度重視,世界許多國家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開展相關研究?,F今,超臨界流體在萃取分離、化學反應工程、環(huán)境保護與治理、材料科學、食品、醫(yī)藥、分析技術和微電子技術等方面均已有應用,而且隨著超臨界流體技術問題的不斷研究以及新技術、新工藝的開發(fā),超臨界流體技術的應用將越來越廣泛,并將解決一些現有其他技術難以或無法解決的難題,必將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huán)境效益。

(二)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性質

超臨界CO2流體的臨界參數見表1-3。

表1-3超臨界CO2流體的臨界參數

1.二氧化碳的密度

超臨界CO2的密度與溫度和壓力的關系為典型的非線性關系。由圖1-8可以看出,密度隨壓力的升高而增大,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當流體處于臨界點附近時,密度隨壓力和溫度的變化十分敏感,微小的壓力或溫度變化可導致密度的急劇變化。CO2流體密度可以在很寬的范圍內變化,介于150~900g/L之間。因此,適當控制流體壓力和溫度可以使其密度變化達到3倍以上。

圖1-8CO2密度隨深度變化圖

進行CO2地質儲存時,當把CO2注入地下800m以下時,CO2即以超臨界流體的狀態(tài)存在,其體積也隨之急劇變小(圖1-8)(Angus et al.,1973)。這種相態(tài)目前被認為是CO2地質儲存的理想狀態(tài)。在該溫度和壓力條件下,超臨界的CO2既可以像氣體一樣具有較好的可壓縮性,有助于注入的CO2在儲層中擴散;又可以像液體一樣具有較大的密度(200~900kg/m3),有利于在相同的空間內儲存更多的CO2(Bachu,2000)。這也是CO2地質儲存的理論基礎所在。

研究表明CO2的密度是溫度和壓力的函數,圖1-9給出了CO2的密度隨溫度和壓力的變化情況(Bachu,2003)。從圖1-9可以看出,當CO2由氣相變?yōu)橐合嗷虺R界狀態(tài)時,密度急劇增加。

圖圖1-9CO2的密度是溫度和壓力的函數

在20℃時,垂直線代表了一個不連續(xù)的密度的改變,在相應的蒸氣壓力下,一個小的壓力增加就會使CO2從氣態(tài)變化到液態(tài)。由圖1-9可以看出,隨著壓力的增加,密度相應增大,而隨著溫度的升高密度則減小。

2.二氧化碳的黏度

氣體黏度表示氣體流動的難易程度。黏度大,說明氣體不易流動;反之,黏度小,氣體容易流動(沈平平等,2009)。

動力黏度(μ)被定義為流體中任意點上單位面積的剪應力(τ)與速度梯度(vx/y)的比值,它是流體(氣體或液體)內摩擦而引起的阻力。

在標準狀態(tài)下,CO2氣體的動力黏度為0.0138mPa·s;臨界狀態(tài)下的黏度則為0.0404mPa·s。通常情況下,流體的黏度會隨著壓力的增加而增加,隨著溫度的升高而降低。

長期以來,所見文獻對于CO2黏度的測量結果的不一致性始終未能得以解決。一般采用液相的計算公式,在其后結合混合函數來計算氣相的黏度。這些方程計算起來冗繁,而且與期望的結果相差很大。Fenghour等(1998)給出了基于實驗數據的一個經驗公式來計算CO2的黏度,其適用條件是溫度范圍為200~1500K,密度值可達到1400kg/m3。溫度在1000K以下時,黏度公式的最大適用壓力可達到300MPa。該方法已經被看做是一種標準。

圖1-10是Bachu(2003)等得到的CO2黏度隨溫度和壓力的變化曲線,顯然CO2的黏度是溫度和壓力的一個重要函數。由圖1-10可以看出CO2黏度會隨著溫度的降低而增加。

圖圖1-10CO2的黏度是溫度和壓力的函數

3.二氧化碳的溶解度

CO2在水和水溶液中的溶解度主要取決于溫度和壓力。此外,影響溶解度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還包括溶液的性質和礦物質的濃度、在膠體溶液中的分散度、溶液本身界面的大小與CO2接觸時間的長短等(沈平平等,2009)。

表1-4列出了文獻發(fā)表的CO2溶解度數據現狀。

CO2在原油中的高溶解度,以及CO2的親和力可導致原油膨脹和降低原油黏度而廣泛用于非混相驅工藝。文獻上對于CO2溶解度的研究主要來源于Welker(1963);Poettmann(1946,1951);Jacoby(1952)和Simon和Graue(1965)等人的研究。Welker的溶解度方法僅僅適合于溫度為80℉。文獻中給出了兩種系統(tǒng)的溶解度數據:一種是包括CO2和輕質油的二元和三元混合系統(tǒng);第二種是CO2和重質油系統(tǒng),適用溫度范圍為40~90℉。Jacoby測量CO2的溶解度作為溫度和壓力的函數,主要針對含有天然氣和吸收油混合液以及天然氣和原油的混合液,其中CO2的含量僅有5%。Simon和Graue進一步研究了CO2在多種不同原油中的溶解度,溫度范圍在110~250℉,壓力達到2300psi###①。Simon和Graue結合了40多種不同CO2與原油系統(tǒng)的實驗數據推導出了一種溶解度公式,與實驗數據比較平均誤差在2.3%內,最大誤差不超過7%。其曲線如圖1-11所示。

表1-4CO2溶解度的測量

圖1-12示出了原油溶解度的修正系數。該系數(乘以圖1-11中的XCO2)的K特征因數與K=11.7不同。這些特征因數(Watsonetal.,1935),即原油輕餾組分的衡量標準,可用特征因數表、原油的黏度和API重度來確定。

圖1-11根據壓力和溫度確定的原油中CO2的溶解度(據Simonetal.,1965)

圖1-12原油中CO2溶解度的修正系數是特征因數(K)的函數(據Simonetal.,1965)

(三)超臨界二氧化碳的傳遞屬性

傳遞屬性是指流體分子傳遞的三個性質(師春元等,2006),即:黏度系數(μ)、導熱系數(k)和擴散系數(D)。超臨界流體與通常的氣體和液體的傳遞屬性的比較見表1-5。

表1-5流體的傳遞性質數值比較

超臨界流體的密度是氣體的幾百倍,與液體相當,但從表1-5中數據可知,其黏度比液體要小近百倍,流動性要比液體好得多;溶質在超臨界流體中的擴散系數雖比在氣體中的要小幾百倍,但卻比在液體中的大幾百倍,表明在超臨界流體中的傳質比液相中的傳質要好。

(1)擴散系數和黏度

擴散系數(D)和黏度(μ)是衡量超臨界流體傳質能力的重要物理參數。超臨界CO2的擴散系數遠高于液體的擴散系數(通常液體的自擴散系數小于10-5cm2/s)。

圖1-13(a)是溫度0℃和75℃時,CO2的自擴散系數隨壓力的變化規(guī)律。由該圖可以看出,當壓力低于臨界壓力時,CO2的自擴散系數隨壓力的升高而很快降低。但當壓力較高時,壓力對CO2自擴散系數的影響較小。并且,溫度越高,CO2的自擴散系數越大。

圖1-13CO2的自擴散系數(a)和黏度(b)與壓力的關系(據韓布興,2005)

圖1-14CO2表面張力隨溫度變化曲線(據韓布興,2005)

圖1-13(b)為幾種溫度下CO2的黏度與壓力的關系。由該圖可以看出,當壓力較低時,黏度基本保持恒定;而當壓力升高時,黏度隨之增大。值得注意的是,在臨界點附近,黏度隨壓力的升高而急劇增大;然后,變化速率隨壓力的升高又相對平緩。在相同溫度下,在一定壓力范圍內(1.00r<2.00),超臨界流體的黏度比常壓氣體的黏度僅高1個數量級左右。由擴散系數和黏度變化規(guī)律可以看出,超臨界二氧化碳具有良好的傳質能力(韓布興,2005)。

(2)表面張力

CO2流體在不同溫度下的表面張力(σm)見圖1-14。由圖1-14可以看出,隨著溫度的升高,表面張力逐漸下降,當溫度接近臨界溫度時,表面張力降至零(韓布興,2005)。

(四)比熱容、密度、導熱系數和黏度隨溫度的變化趨勢

在每個給定超臨界壓力下,CO2的比熱容隨溫度的變化規(guī)律是先升高而后又下降,在某個溫度下存在最大值(圖1-15,沈平平等,2009)。通常稱在給定壓力下,比熱容達到最大值時所對應的溫度為準臨界溫度。顯然每一個超臨界壓力所對應的準臨界溫度是不同的。CO2在臨界點處的比熱容為無窮大。當處于超臨界壓力時,比熱容的峰值降低,而且壓力越高,峰值越小。通常當超臨界流體溫度低于準臨界溫度時,具有“類液體”性質,當流體溫度高于準臨界溫度時,具有“類氣體”性質,所以此點也被稱為準臨界點(沈平平等,2009)。

同樣,當溫度給定時,比熱容隨壓力的變化與隨溫度的變化趨勢相同。在某個壓力下,比熱容出現最大值。不同的溫度,比熱容出現最大值時所對應的壓力值是不同的。而且溫度越高,比熱容峰值越小。

圖1-16至圖1-18(沈平平等,2009)顯示出,CO2的密度、導熱系數和黏度的變化趨勢很相似。在給定超臨界壓力下,它們都隨溫度的增加而下降;而在給定溫度下,它們都隨超臨界壓力的增加而增加。當超臨界壓力一定時,CO2的密度隨溫度的增加而降低,但是密度降低的速度在不同溫度范圍內是不同的;當溫度一定時,CO2的密度隨壓力的增加而增大,但是在不同的壓力范圍內增大的速度也不同。

圖1-15比熱容隨溫度的變化

圖1-16密度隨溫度的變化

圖1-17導熱系數隨溫度的變化

圖1-18黏度隨溫度的變化

液態(tài)二氧化碳的儲存條件是什么?

二氧化碳的臨界溫度為31.2℃左右,臨界壓力是7.38MPa。

詳情有以下幾點:

1.二氧化碳的臨界溫度為31.2℃左右,臨界壓力是7.38MPa。就是說,溫度高于31.2℃,壓力再大也不會液化;溫度低于31.2℃,液化壓力隨溫度降低而降低。

2.由于溫度沒有指出,所以給出幾個點的數據,“27℃,6.7MPa”,“20℃,5.7MPa”,“10℃,4.5MPa”。

3.常溫儲存的話就是高壓了,在鋼瓶里的壓力是會變化,通常有個壓力計在,可以直觀的反應里面的二氧化碳還有多少。

4.二氧化碳儲罐壓力不能低于1.4MPa工作,二氧化碳液體在低于0.7MPa時會形成干冰,一旦形成干冰,儲罐就很麻煩了,里面二氧化碳液體凝結成冰,將很難解決。

二氧化碳在多少壓力的時候液態(tài)的,多少壓力氣態(tài)的

二氧化碳的臨界溫度是31.1攝氏度,臨界壓力為73個大氣壓,因此容易加壓液化。通常在20攝氏度時,只要加壓到60大氣壓就可以得到液態(tài)二氧化碳。干冰是二氧化碳的分子晶體,在-78.5攝氏度,它的蒸氣壓為一個大氣壓,在此溫度下可以升華。

擴展資料:

氧化碳是看不到的,其實那也不是(二氧化碳)煙,是(水)霧,二氧化碳由固體變成氣體時吸收大量的熱,使周圍空氣的溫度降的很快,空氣溫度降了,它對水蒸氣的溶解度變小,水蒸氣發(fā)生液化反應,放出熱量,就變成了小液滴,就是霧了。

這個和夏天冰棍冒“白霧”是一個意思,都是小水滴,而不是氣態(tài)的其他物質。即人眼看到的是白霧而不是白煙。干冰比水的溫度低很多,所以相當于將干冰加熱,干冰吸熱升華,使水的溫度降低,甚至結冰。

基本信息

分子量:44.01

與水的溶解度為 1 :1

密度(固態(tài)):1560kg/m3(-78℃)

沸點:-57℃

熔點:-78.5℃

三相點-56.6℃ 5.17*10^5帕斯卡

臨界點31℃ 7.37*10^6帕斯卡

無色無味氣體。

溶于水(體積比1:1),部分生成碳酸。

液體轉化為氣體比率 8.726SCF(氣體)/LB (液體-17.8℃,壓力21kg/cm)

液體轉化為固體比率 0.46(-17.8℃)0.57(-48℃)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干冰

展開全文閱讀